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学创新》 > 2011年第35期
编号:13185183
中药穴位贴敷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护理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2月15日 《中国医学创新》 2011年第35期
     【摘要】 目的 观察中药穴位贴敷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加强护理后的疗效。方法 每年夏季的初、中、末伏用中药在穴位上进行贴敷,加强贴敷前、贴敷时、贴敷后的护理,促进药物的治疗作用。结果 疗效显著,总有效率达95%。结论 中药穴位贴敷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 中药穴位贴敷; 慢性支气管炎; 护理

    

    慢性支气管炎是指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一年中持续咳嗽3个月以上,已经连续出现2年,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1]。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50岁以上者高达15%左右。其临床表现为咳嗽、咳痰伴(或不伴)喘息,并呈慢性反复发作的过程。慢性支气管炎的病理特征为支气管黏膜肿胀,黏液腺肥大和分泌物过多,气道狭窄,阻力增加,造成阻塞性通气障碍。三伏天贴敷就是每年的第一、二、三伏的第1、2、3天,用白芥膏穴位贴敷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一种外治疗法。笔者2010~2011年8月对100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采取本疗法,取得较好的效果,现将其特点及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参选患者100例均符合内科学第5版关于慢性支气管炎的诊断标准[1],确诊为慢性支气管炎。其中男性占63%,女性占37%;年龄58~85岁。

    1.2 治疗方法 取白芥子30 g,麝香2 g,玄胡30 g,细辛15 g,甘遂15 g,杏仁15 g,百部15 g,共研细末,与生姜汁调成稠膏状。贴敷前先用生姜擦拭穴位,然后将白芥膏敷于双侧肺俞、心俞、大椎穴;贴敷24 h,若自觉贴敷处有灼热感可取下。于夏季每伏第1天贴1次,连续在三伏内贴敷3次。

    1.3 疗效判断标准 显效:症状基本控制,随访3年不发病;有效:症状轻微、发作次数减少或较前减少1/3~1/2;无效:症状未减轻,发作次数无减少[2]。

    2 结果

    本组经治疗,显效38%,有效57%,无效5%。总有效率为95%,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3 护理

    3.1 贴敷前护理 (1)环境要安静、清洁、舒适,室内通风通气,护士做好各种准备工作;(2)心理护理。贴敷治疗患者的心理变化很复杂,特别是在接受一种新的治疗方法时,患者常有恐惧或怀疑心理。因此,应给予耐心疏导,讲解有关知识,介绍有效病例,增加患者对治疗的信心。

    3.2 贴敷护理 (1)背部取穴贴药时,应避开肋骨,取上、下肋骨边缘或肋间隙处,使药物易于吸收,提高疗效;(2)多数患者贴1~2 h后局部出现发痒、热、痛、烧灼感并见到红肿,若烧灼感严重者应提前取下,若温热合适或微痒可多贴几个小时,以保证疗效;(3)局部贴敷时间不易过久,避免损伤皮肤。

    3.3 贴敷后的护理 (1)贴后不要过分活动,以免药物移动脱落。(2)药片取下后应清洗皮肤,6 h后洗澡,由于药物的发泡作用,患者的贴敷部位常出现水泡,应嘱患者勿用手搔抓,洗涤时应避开水泡处,以免引起感染,并根据水泡大小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为防止起泡皮肤感染,护士应在患者洗澡后用30%~50%酒精涂抹穴位处皮肤,2~3次/d,一般1~2 d后有小泡形成;但有1%~5%左右的患者起泡较重,若起大泡者应先将皮肤消毒然后用无菌针头在水泡的下面轻轻刺破,让渗出液流出,用脱脂棉吸干,再用绿药膏4次/d涂擦患处,3~5 d即可痊愈;若泡有溃烂,加用艾条灸,2次/d,每次20 min,创面应用烧伤湿润膏外涂,4~5次/d,以防感染。(3)患者贴后禁食生冷、肥甘、厚味、海鲜及辛辣刺激性食物,如大蒜、辣椒、葱、姜、胡椒等;给予清淡饮食,鼓励患者多吃蔬菜、水果及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平时易患感冒者属肺气虚,可选用黄芪、人参、防风、白术泡水、煲汤服用,以补益肺气。

    4 讨论

    中药穴位贴敷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是临床上既简便、经济又实用、有效的一种方法。《素问•四气调神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如何提高患者正气,达到“正气内存、邪不可干”,未病先防、治病于初,既病防变、病愈防复发,乃医学之本、人类医学发展之方向。慢性支气管炎多属阳虚体质,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利用夏季气温高,三伏天又是一年中阳气最旺之日,机体阳气充沛的有利时机,人体腠理开泄,易于药物吸收,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温阳利气、散寒除痰、扶正祛邪的目的。三伏天,绝大多数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处于症状缓解期,加之气温高、皮肤腠理舒张,药物易透皮吸收,借助这样一个优势,采用背部贴敷止咳、平喘、化痰、扶正之中药,增强机体免疫力。穴位贴敷所用的药物性辛、温、热,有发散风寒、祛痰利气、温肺化痰、止咳之功用,用于寒咳、寒痰、喘咳。药物通过皮肤毛囊、汗管刺激穴位附近的交感神经,从而调节人体免疫机能,缓解支气管痉挛,降低气道高反应,达到内病外治的效果。贴敷疗法依据“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选择穴位,同时综合现代医学解剖知识,取穴多集中在背俞交感神经丰富、反映呼吸道疾病的重要穴位。膏肓主要治疗咳嗽、气喘、支气管炎;定喘穴属经外奇穴的背部穴,对肺脏具有相对特异性,主治哮喘、咳嗽、慢性气管炎等,配合肺俞、天突等穴位能宣肺解表、降气平喘。在穴位上行中药贴敷,使之走经入络,扰病外出,达到止咳平喘、提高免疫力的目的。

    慢性支气管炎是一种不易彻底治愈的疾病,在临床上无特效药物。如不及时治疗,可发展成肺炎、肺气肿、肺心病,严重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中药贴敷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具有费用低廉、简便易行、疗效确切、安全可靠等优点,在临床上值得推广。而加强中药穴位贴敷前后的护理,更有利于患者的改变,患者由于掌握的知识零散、片面,容易以偏概全,进入防护误区。护士运用现代中医整体护理观帮助患者提高对疾病的认识、相关知识的全面了解及自我保健能力,在治疗的同时指导患者适当锻炼以强身健体,可得到事半功倍之效。

    参 考 文 献

    [1] 叶任高.内科学[M].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0:15-18.

    [2] 陈伯臾,董建华.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45-48.

    (收稿日期:2011-10-27)

    (本文编辑:王宇), 百拇医药(班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