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学创新》 > 2012年第29期 > 正文
编号:12314121
阿奇霉素序贯疗法治疗肺炎支原体感染临床疗效分析(1)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0月15日 皇甫春荣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 目的:探讨阿奇霉素序贯疗法治疗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94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7例,对照组给予红霉素静脉滴注治疗,治疗组给予阿奇霉素序贯疗法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症状改善情况、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组患儿咳嗽消退时间、退热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87%,对照组为78.72%,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阿奇霉素序贯疗法治疗MP感染具有症状改善明显、疗效好、不良反应少等优点,可作为目前治疗MP感染的一种较佳治疗方案。

    【关键词】 肺炎支原体; 红霉素; 阿奇霉素; 序贯疗法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29.008

    肺炎支原体(MP)感染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呼吸系统疾病,以婴幼儿多发,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肺部啰音等,症状轻重不一,可合并其他肺外症状,严重者可累及全身多器官发病,甚至死亡[1]。由于支原体是一种细胞内的微生物,患者一旦感染,则清除较为困难。治疗上,临床多采用抗生素治疗为主,红霉素是第一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药物,其在治疗肺炎支原体感染方面有着较佳的临床疗效,但红霉素需静脉给药,副作用较多,且随着红霉素的广泛应用,多数患者已经对红霉素产生一定程度的耐药性。因此,寻求一种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疗MP感染方案,已成为临床工作的重点。本科近年来采用了阿奇霉素序贯疗法治疗MP感染,临床上取得了较佳效果,为进一步探讨阿奇霉素序贯疗法治疗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本文通过分组对比的方法观察了阿奇霉素序贯疗法与红霉素治疗MP感染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3月—2012年3月在本科接受治疗的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为本次研究对象,共94例,全部患儿入院时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咳嗽、发热、肺部啰音等典型症状,经实验室检查支原体抗体MP—IgM均为阳性,诊断标准均符合《实用儿科学》关于MP的临床诊断标准[2]。本次研究均排除肝肾功能异常及对本次应用药物过敏患儿。将94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本次分组及治疗方案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并批准,两组患儿家长均在治疗前签署治疗同意书。治疗组47例,男24例,女23例;年龄11个月~9岁,平均(4.23±1.52)岁。对照组47例,男23例,女24例;年龄10个月~8.5岁,平均(4.21±1.49)岁。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全部患儿入院后均给予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如:止咳、退热、祛痰等,同时保证患儿病房内通风、干燥。对照组47例患儿给予红霉素静脉滴注治疗,使用剂量:将红霉素25~30 mg/(kg·d)加入10%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中,然后静脉滴注治疗,疗程10~14 d。治疗组47例患儿均给予阿奇霉素序贯疗法治疗,剂量与方法:患儿入院后首先给予阿奇霉素静脉滴注治疗,即:将阿奇霉素粉针10 mg/(kg·d)加入10%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中,然后静脉滴注治疗,连续滴注3~5 d。待患儿白细胞恢复正常,改用阿奇霉素干混悬剂口服治疗,剂量10 mg/(kg·d),服用3 d后停止用药,间隔4 d后再次给予阿奇霉素干混悬剂口服治疗,剂量同上,依次口服2~3个周期。治疗期间两组患儿不再使用其他抗生素治疗。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 观察两组患儿症状及体征改善情况(主要为咳嗽、发热、肺部啰音)和不良反应情况,并进行疗效评定。评定标准参照尹桃等[3]研究标准。痊愈:治疗后临床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血象、血沉恢复正常,血清MP—IgM转阴,肺部阴影消失;显效:治疗后临床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血象、血沉未能完全恢复正常,血清MP—IgM转阴,肺部阴影消失或大部消失;有效:治疗后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明显好转,但均未能恢复至正常,血清MP—IgM未转阴,肺部阴影仍存在;无效:治疗后症状及体征无改善或加重,血清MP—IgM呈阳性,肺部阴影未减小或增大。总有效=痊愈+显效。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0软件对本次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情况 治疗组患儿咳嗽消退时间、退热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时间情况(x±s) d

    2.2 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8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72%,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字2=4.961,P<0.05),见表2。

    表2 两组疗效比较 例(%)

    *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 不良反应 治疗组患儿治疗期间发生胃肠道反应3例,局部疼痛1例,未见其他不良反应,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8.51%。对照组患儿治疗期间发生胃肠道反应9例,局部疼痛8例,皮疹5例,ALT升高2例,未见其他明显不良反应,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51.06%,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字2=12.445,P<0.01)。

    3 讨论

    肺炎支原体(MP)感染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呼吸系统疾病,以婴幼儿多发,发病季节以秋冬季节为主,临床表现主要为咳嗽、发热、肺部啰音等。患儿一旦发病,往往病情较急、较重,若治疗不当,可累及全身多器官发病,甚至死亡。由于MP是一种无细胞壁的原核细胞类微生物,故对阻碍细胞壁合成的抗生素无效。治疗上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126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