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学创新》 > 2012年第30期 > 正文
编号:12318376
早期机械通气及亚低温联合治疗对急性重度颅脑损伤的疗效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0月25日 李浩 王斌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 目的:探讨早期机械通气及亚低温联合治疗对急性重度颅脑损伤的疗效。方法:本次实验以本院2010年1月—2011年1月所收治的50例急性重度颅脑损伤患者为实验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早期机械通气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接受亚低温联合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治疗,两组患者临床症状都有所缓解,实验组SaO2、PaCO2和PaO2等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且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机械通气联合亚低温治疗急性重度颅脑损伤,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和血气指标,且预后效果较好,具有更高的临床推广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 早期机械通气; 亚低温; 急性重度颅脑损伤

    重度颅脑损伤会导致患者颅内压力迅速增高,进而发生脑组织供氧失衡和脑血流灌注不足等临床症状,使患者面临死亡或致残的风险。亚低温对于急性重度脑损伤患者脑部的保护作用已经得到了临床医学工作者的认同。同时,利用早期机械通气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脑灌注症状,短暂降低ICP。本次临床实验对早期机械通气联合亚低温治疗急性重度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进行了分析研究,现将本次研究结果进行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实验以本院2010年1月—2011年1月所收治的50例急性重度颅脑损伤患者为实验对象,其中男29例,女21例,年龄25~55岁,平均(39.5±1.2)岁。患者致伤原因包括摔伤4例,砸伤7例,交通事故39例。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为:3~5分30例,6~8分2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25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早期机械通气治疗,即首先切开气管,以迅速缓解颅内高压状态,保证呼吸系统通畅,并实施水电解质平衡、维生素、营养支持、抗炎及脱水等系统治疗。同时,使用机械辅助通气设备保持通气治疗,本次临床实验选择日本生产的Bird—8400型机械辅助通气设备,利用控制呼吸与自主呼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机械辅助通气治疗。将设备参数设置为:呼气末正压为2 cm H2O,支持通气压力为5~10 cm H2O,每分钟通气量为110 ml/kg,吸入氧浓度为40%~50%,吸呼时间比为1:1.2左右,潮气量为6~10 ml/kg,呼吸频率为14~18次/min。治疗过程中主要观察和记录患者的血氧饱和度(S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分压(PaO2)等血气指标水平。实验组在此基础上接受头部选择性或全身亚低温治疗,治疗选用降温毯和冬眠Ⅰ号(包括度冷丁、异丙嗪、氯丙嗪)。

    1.3 疗效评定标准 术后对两组患者实施6个月的随访,并使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系统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共分为良好、中残、重残、植物生存和死亡五个等级。总有效率=(植物生存+重残+中残+良好)/病例总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血气指标比较 经过治疗,两组患者临床症状都有所缓解,实验组SaO2、PaCO2和PaO2等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预后比较 术后对患者实施6个月随访,随访结果显示,实验组的预后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急性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经常会出现中枢性循环和呼吸系统紊乱等临床症状,进而发生呼吸功能紊乱和低氧血症,若症状持续加重,还会引起其他器官的损害和继发性脑损害。临床医学研究结果表明,30~33 ℃的亚低温具有显著的脑保护功能,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降低病死率、减轻脑水肿症状、缓解颅内高压[1]。使用冰毯与冬眠合剂相结合进行亚低温治疗,能够避免患者在使用冰毯时发生肌颤;同时,冬眠合剂一方面能够选择性地抑制植物神经中枢和小丘脑体温调节中枢[2],另一方面还能够广泛地抑制大脑皮层作用,进而阻断脑干网状结构中的上行激素系统,使患者进入冬眠状态,控制基础代谢和体温变化,进而达到镇静和镇痛作用,减少机体耗氧量,具有十分理想的治疗效果[3]。患者发生颅脑损伤后立即接受冰帽、冰毯和亚低温治疗,并实施冰袋大动脉外敷治疗,能够立即降低患者体温,降低心律失常发生率,治疗效果较为显著。患者发生急性重度颅脑损伤后,常会出现神经源性肺水肿、肺部感染、呼吸道梗阻和呼吸中枢受损等并发症,实施早期机械通气后,能够迅速提高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和动脉血氧分压值,进而改善由上述原因所导致的通气功能障碍问题[4]。本次临床实验笔者总结出下述体会:(1)急性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应重视早期机械通气治疗对于低氧血症的治疗效果,患者入院后应立即实施吸氧治疗;(2)及时切开气管,避免呼吸残腔,实施呼吸道管理[5];(3)重视呼吸管理的作用;(4)呼吸管理过程中注意患者与呼吸机之间的协调,并及时应用肌松药和镇静剂[6]。

    综上所述,亚低温治疗急性重度颅脑损伤,能够维持患者正常的细胞和脑血流能量代谢,并降低患者的脑耗氧量;机械通气治疗能够为患者亚低温治疗过程中的换气和通气过程提供保障,并能够显著缩短患者亚低温治疗达到所需温度的时间,所以急性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接受早期机械通气联合亚低温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同时,早期机械通气联合亚低温治疗急性重度颅脑损伤能够提高患者的预后效果,并使各项血气指标恢复正常,是一种较为理想的临床治疗方法,因而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和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斌.机械通气、亚低温、纳洛酮联合治疗重度颅脑损伤的护理[J].华夏医学,2009,16(6):893—894.

    [2] 刘嫦莉.重型颅脑损伤并发急性呼吸衰竭的护理[J].临床和实验医学,2006,4(8):1242—1243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677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