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学创新》 > 2012年第30期 > 正文
编号:12318385
二甲双胍合用阿托伐他汀钙对动脉粥样硬化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0月25日 孔亮等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 目的:探讨使用二甲双胍合用阿托伐他汀钙对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AS)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及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的影响。方法:将糖尿病并发AS患者108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口服二甲双胍0.25~0.5 g,3次/d,治疗组加用阿托伐他汀钙每晚1次10 mg。结果:12个月后治疗组血糖血脂下降较对照组显著,IMT较对照组减小(P<0.05),FMD显著改善(P<0.05)。结论:二甲双胍降糖效果显著,合用阿托伐他汀钙可以进一步减轻AS病变,具有协同作用。

    【关键词】 二甲双胍; 阿托伐他汀钙; 血管内皮功能; 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AS)是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首要原因。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是能够反映AS的特异性指标[1]。血管内皮功能失调属于AS病理过程中早期改变。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在心血管事件危险评估中具有重要的预测价值。二甲双胍心血管保护作用可能独立于其降糖作用之外,且二甲双胍可降低IMT[2]。他汀类药物可以改善FMD,显著降低冠心病死亡率。本试验通过观察二甲双胍合用阿托伐他汀钙对糖尿病患者IMT及FMD影响,深入研究IMT、FMD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门诊就诊符合2010年ADA糖尿病诊断标准,确诊为T2DM的患者108例,随机分为两组,年龄60~78岁,平均(64.0±3.8)岁。对照组54例,其中男28例,女26例;治疗组54例,其中男29例,女25例。两组患者年龄、血糖、血脂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服用二甲双胍,疗程共计12个月,治疗组加用阿托伐他汀钙。两组患者均完成治疗和随访。

    1.3 观察指标 生化测定为空腹12 h后抽取静脉血3 ml,包括TC、TG、LDL—C采用全自动分析仪(日立产7170型)测定。HbA1c采用高压液相法,FPG、2 h PG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IMT的测定应用美国PHILIPS IE33多功能彩超诊断仪分别测量颈内动脉起始端、颈动脉窦部IMT,两侧共6点值,取平均值。FMD、肱动脉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指标(NID)检查参照Celermajer等介绍的方法进行。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 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在治疗中未出现退出治疗的情况,HbA1c、FPG、2hPG较前下降无统计学意义,TG、TC、LDL—C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下降更为显著,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IMT值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糖尿病与AS密切相关,由糖脂代谢紊乱的基础上出现氧化应激、血管内皮损伤等因素所致。二甲双胍可抑制致AS病变的早期改变,抑制泡沫细胞的形成[3]和减少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还可抑制粥样斑块的形成,防止血栓形成。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是AS形成的重要环节,二甲双胍可增加内皮No合酶(eNOS)的磷酸化及其表达,起到改善内皮功能的作用。此外,二甲双胍还可降低颈动脉IMT。血脂异常症是AS的主要病理基础,二甲双胍能够降低TG、LDL—C,改善糖脂代谢紊乱。他汀类药能够显著降低冠心病病死率,是通过竞争性抑制胆固醇合成途径中的限速酶,减少CH的合成,具有保护血管内皮功能、抗AS等作用。阿托伐他汀钙还能抑制中性粒细胞、髓过氧化物酶的表达。

    本实验结果显示,治疗组FMD改善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在降糖治疗的同时合用阿托伐他汀钙,能够干预胰岛素抵抗、血脂代谢及炎症反应,能够更大限度地改善糖尿病患者的动脉内皮功能,从而延缓AS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二甲双胍与阿托伐他汀钙合用更是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能够阻止或逆转颈动脉IMT的进展,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延缓AS的发生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473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