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学创新》 > 2012年第31期
编号:12313308
胫腓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与单臂外固定架治疗骨折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1月5日 《中国医学创新》 2012年第31期
     【摘要】 目的:探讨胫腓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与单臂外固定架治疗骨折的疗效。方法:本次实验以本院2010年1月-2011年1月所收治的100例胫腓骨骨折患者为实验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患者接受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B组患者接受单臂外固定架治疗,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治疗,两组临床症状均有所缓解。B组胫腓骨功能恢复情况和治愈率均显著优于A组,且术后感染的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单臂外固定架治疗胫腓骨骨折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效果,且术后胫腓骨功能恢复效果显著,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和使用价值。

    【关键词】 胫腓骨骨折; 切开复位内固定; 单臂外固定架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31.079

    胫腓骨骨折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管状骨折类型,包括开放骨折、粉碎骨折、斜骨折和横骨折几种形式,其中,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是临床上较为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然而,该方法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却表现出了种种无法避免的缺陷。随着我国临床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单臂外固定架治疗技术逐渐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一治疗技术具有固定可靠、操作方便、结构简单和设计轻巧等显著的优势。本次临床实验对切开复位内固定与单臂外固定架治疗技术的临床效果进行了对比研究,现对临床实验结果进行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实验以本院2010年1月-2011年1月所收治的100例胫腓骨骨折患者为实验对象,男58例,女42例,年龄18~62岁,平均(40.5±1.3)岁。其中,压砸伤9例,碟上12例,坠落伤17例,车祸伤62例。骨折部位包括:下段18例,中段57例,上段25例。所有患者均证实为胫腓骨骨折,且符合各项临床诊断标准。将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5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行连续硬膜外麻醉。A组接受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具体治疗方法为切开皮下组织和皮肤,将肌肉钝性分离,剥离骨膜,实施良好的牵引复位后,用螺钉固定住较大的碎块,若患者存在骨不连问题,则需将断端的硬化骨折部位清除,将髓腔打通,增加断端压力,其中,带锁髓内钉固定30例,解剖钢板固定20例。2例发生骨不愈合的患者在骨折断端植入自体髂骨,术后使用长腿石膏托将患肢外固定约1个月。术后处理方法为将石膏托打开更换伤口敷料,术后1个月内患肢只能进行肌肉收缩练习,后将石膏拆除,并开始实施骨折部位的上下关节运动。同时,若患者存在骨不愈合症状,则需无限期地将石膏外固定时间延长。

    B组接受单臂外固定架治疗,具体治疗方法为在骨折部位行弧形切口,尽可能少剥离骨膜,并实施骨折复位,使用螺钉将较大的骨碎块进行固定。按照患者骨折类型的不同,使用适当的单臂外固定架,在患者小腿前部内侧的穿针部位,将皮肤切开0.5 cm,在骨折部位的远端和近端分别穿入2根螺纹钢针,穿针标准为完全穿过对侧的骨皮质。如果患者是开放性骨折,则需先吻合血管,然后实施穿针复位固定骨折部位。若患者出现骨不连症状,则需先取出内固定,将骨折断端的硬化骨质刮除,打通髓腔,再实施自体髂骨植入,复位骨折部位,对骨折处保持力线和对位线进行调整后,固定好外支架。保证螺钉平行,以防止胫腓骨与螺钉、支架夹板和螺钉之间发生集中应力,造成骨端硬力向固定界面转移,进而导致螺钉固定不稳、断裂、弯曲和螺钉松动,甚至发生骨折断端位移。纵向加压有利于加快骨折的愈合速度。对于急诊患者,应尽早实施手术,通常要求手术治疗的时间要早于软组织肿胀的形成时间;若肿胀较为明显,需首先实施骨牵引,待肿胀消除后,在实施外固定;若骨折部位有大碎块,则需及时复位大碎块,防止发生骨不愈合;若患者为开放性骨折,需及时清理并缝合伤口,同时实施骨折复位和固定,避开伤口。术后处理方法:术后常规消毒钉孔部位,观察伤口处是否有渗液,手术2 d后患者可开始床上的关节活动,手术7d后患者可开始进行患肢的蹬床头功能练习,并在骨折部位加压,缩短外固定架。手术2周后患者可开始负重练习,并扶拐下床活动。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A组有5例患者发生了术后感染,35例患者骨功能完全恢复,40例患者完全骨性愈合;B组有1例患者发生了术后感染,45例患者骨功能完全恢复,48例患者完全骨性愈合。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对比分析 例

    组别术后感染功能完全恢复骨性愈合

    A组(n=50)53540

    B组(n=50)14548

    P值<0.05<0.05<0.05

    3 讨论

    胫腓骨骨折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骨折类型,由于胫腓骨处相对血运较差,局部软组织较少,若实施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会大面积剥离骨膜,手术创伤较大,并容易导致皮肤坏死,骨不连,以及术后感染等严重的临床并发展,而且固定物容易断裂、松脱,而无法纠正,尤其是开放性粉碎骨折患者,使用钢板髓内钉进行内固定,无法有效保证力线及进行良好的固定,会对骨折部位伤口愈合和血液循环造成不利影响,甚至会导致骨折部位组织坏死,关节僵直和功能障碍[1]。

    单臂外固定架治疗技术更加符合胫腓骨骨折的生理固定原理,特别是软组织损伤伴皮肤撕脱伤和胫腓骨粉碎骨折的病人,急诊外固定术后,固定效果更加理想,换药更加方便[2]。距踝关节较近的骨折患者,可采取“T”型杆式支架进行固定,该方法对于踝关节面距骨折断端不足1.5 cm的患者均能够获得较为理想的固定效果。同时,该方法无需在骨折断端植入金属异物,对血运影响小,剥离骨膜少,手术切口小,且支架纵向加压,更加有利于骨痂的愈合,不易造成术后骨不连和手术感染问题,术后患者可进行早期的关节活动练习,从而更加有利于关节功能的恢复[3]。对于其他类型内固定手术后,造成骨不连及手术感染的患者,传统的处理方法是将内固定取出,待患者感染症状得到控制后,再实施Ⅱ期手术,然而,这一治疗方法会延长病程、增加患者费用负担和痛苦,因而应用范围受到了一定的控制。如采用I期外固定支架手术进行固定处理,植入自体髂骨,清除感染组织,并对髓腔进行冲洗,能够获得更加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4]。

    对于骨筋膜室综合征和骨折伴血管损伤的患者,若发生皮温降低,运动感觉降低,足麻木,足背搏动消失或减弱,或患肢张力大等症状,应及时切开筋膜室减张,且保证减张充分。切开减张后,若发生搏动性出血,则需考虑血管损伤发生的可能性,并实施手术,以吻合或修补血管,然后实施杆式支架固定,以利于术后减张切口换药[5]。

    参考文献

    [1] 谢学然.切开复位外固定架固定治疗胫腓骨骨折60例分析[J].洛阳医专学报,2010,18(2):119-120.

    [2] 赵文明.切开复位单臂外固定架治疗胫腓骨干骨折47例[J].实用骨科学,2010,3(10):330-331.

    [3] 吴玮杰.有限内固定结合单臂外固定器治疗胫腓骨开放粉碎性骨折[J].温州医学院学报,2008,38(5):120-121.

    [4] 余焕群.小切口切开复位加单臂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闭合性骨折[J].福建中医药,2009,26(3):51-52.

    [5] 何国武.胫腓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与单臂外固定架治疗骨折疗效比较[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3):307-308.

    (收稿日期:2012-07-31) (本文编辑:车艳), 百拇医药(苏煦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