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学创新》 > 2012年第34期
编号:12336396
2011年南京市外环境水体及水产品致病性弧菌污染状况分析(1)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2月5日 《中国医学创新》 2012年第34期
     【摘要】目的:了解南京市外环境水体与水产品中致病性弧菌污染状况,预防和控制此类食物中毒的发生。方法:采集外环境水体与水产品,用碱性蛋白胨水增菌、庆大琼脂、TCBS琼脂、科玛嘉弧菌显色琼脂分离,对分离出的致病性弧菌进行系统生化鉴定,对分离出的霍乱弧菌用血清学和多重荧光PCR方法进行分型与毒力检测。结果:2011年共采集南京市外环境水体与水产品共151份,其中检出致病性弧菌8种,共38株,检出率依次为霍乱弧菌7.28%、副溶血弧菌5.83%、嗜水气单胞菌4.64%、溶澡弧菌3.33%、温和气单胞菌3.31%、创伤弧菌1.67%、梅氏弧菌0.83%、类志贺邻单胞菌0.83%。其中分离出的霍乱弧菌均为非01/非0139群霍乱弧菌且不携带霍乱肠毒素。结论:2011年水产品中非01/非0139群霍乱弧菌污染较为严重,其次为副溶血弧菌、创伤弧菌等;外环境水体中嗜水气单胞菌污染较为严重,需加强外环境水体与水产品的监测,做好预防控制疾病工作。

    【关键词】 致病性弧菌; 外环境水体; 水产品; 霍乱肠毒素

    致病性弧菌广泛分布于海水、淡水、海产品中,人类摄入或接触污染的水源和食物易引起感染。近年来,有关致病性弧菌引起卫生健康事件时有报道[1-3]。为了解南京市外环境水体及水产品中致病性弧菌的污染状况,采用传统培养法进行分离培养鉴定,并进行毒力检测,为及时发现、及时预测疫情和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现将南京市疾控中心2011年对151份外环境水体及水产品监测情况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采集与种类

    1.1.1 外环境水体 取自南京市中山陵燕雀湖,每个取样点分成相隔数米的位置,分别用灭菌采样瓶采集,共31份。

    1.1.2 水产品 取自南京市下关区惠明桥水产品批发市场,共120份。

    1.2 试剂与仪器 法国梅里埃ATB生化鉴定仪、ABI 7500 Fast型实时荧光定量PCR仪。弧菌科玛嘉显色培养基及ID32E生化试剂条均购自法国梅里埃公司。碱性蛋白胨水、TCBS选择性琼脂、庆大选择性琼脂由环凯公司生产。霍乱弧菌DNA多重荧光PCR试剂盒购自厦门百维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霍乱弧菌诊断血清购自宁波天润生物药业有限公司。均为有效期内使用。

    1.3 检测方法 霍乱弧菌依据《霍乱防治手册》,其他弧菌依据《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检测。样本接种碱性蛋白胨水培养37 ℃ 8 h,取菌膜下表层培养物再次接种碱性蛋白胨水二次增菌培养37 ℃ 8 h,取二次增菌液培养物转种庆大选择性琼脂、TCBS选择性琼脂、弧菌科玛嘉显色琼脂培养37 ℃ 24 h,挑取可疑菌落转种双糖铁琼脂、营养琼脂,纯化的菌种进行生化及血清学检测,生化结果符合霍乱弧菌的菌株用四重荧光PCR方法进行分型与霍乱肠毒素检测。

    2 结果

    2.1 外环境水体、水产品致病菌检测情况 2011年采集南京市外环境水体、水产品样本共151份,检出致病性弧菌8种,共38株。外环境水体中检出3种致病性弧菌,分别为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和非01/非0139群霍乱弧菌,其中嗜水气单胞菌检出率最高,达16.2%;水产品中非01/非0139群霍乱弧菌检出率最高,达8.33%,其次为副溶血弧菌、溶藻弧菌等7种其他致病性弧菌。见表1。

    2.2 血清学方法检测霍乱弧菌 对分离出的11株霍乱弧菌经血清凝集试验均为自凝菌,无法分型。

    2.3 多重荧光PCR方法对霍乱弧菌分型和毒力检测 对分离出的11株霍乱弧菌进行四重荧光PCR检测,分别针对霍乱弧菌hlyA基因、霍乱01菌群特异性基因01rfb、霍乱0139菌群特异性基因0139rfb和霍乱产毒基因ctxA,结果均为霍乱弧菌hlyA基因阳性、其他三种基因阴性,故均判定为非01/非0139群霍乱弧菌,不携带霍乱肠毒素。

    3 讨论

    2011年对31份外环境水体检测结果显示,嗜水气单胞菌为主要污染菌,检出率达16.2%,其次为温和气单胞菌检出率为6.45%。人类感染气单胞菌主要以肠道感染为主,所感染的气单胞菌以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和豚鼠气单胞菌为主[4]。气单胞菌可产生肠毒素、溶血素、细胞毒素等,均有较强的致病性,免疫功能低下或合并慢性疾病患者易感染,且可发生肠道外感染,如心内膜炎、咽炎、肺炎、胆囊炎等,甚至出现败血症、感染性休克和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5]。目前,国外已将嗜水气单胞菌纳入腹泻病原菌的检测范围,是食品卫生检测的对象,下一步本实验室还将对 所分离的菌株做进一步毒力基因测定和耐药性试验。

    2011年对120份水产品检测,非01/非0139群霍乱弧菌检出率为8.33%,在所有检出的致病性弧菌中排列首位。近年来国内外关于非01群霍乱弧菌致病的报告逐渐增多,在国内非01/非0139群霍乱弧菌是引起夏、秋季腹泻和食源性疾病的主要病原菌,据报道其发病率有超过沙门菌、志贺菌[6]。霍乱弧菌致病关键因素是霍乱肠毒素(CT)和毒素共调菌毛(TCP)。霍乱毒素基因ctxAB并非为霍乱弧菌所固有,而是由霍乱弧菌染色体上的一种溶原性噬菌体基因组所携带,该单元可被诱导为形成新的子代噬菌体,整合入受体菌染色体上特异位点,会导致毒素基因在产毒株和非产毒的非致病性菌株间的水平转移。CT是由ctxAB基因编码;TCP作为定植因子,由tcp基因编码。研究表明,霍乱弧菌存在ctxA+tcpA+、ctxA-tcpA+、ctxA-tcpA-的致病相关基因模式,提示tcp是获得CTX因子的前提,tcp的表达对于CTX因子在有毒株和无毒株问的转移至关重要[7]。提示缺少CT的菌株可能通过与产毒性01、0139霍乱弧菌不同的机制引起人体腹泻。当菌株缺失部分或全部CTX毒力因子上的基因时,可能产生其他毒素,如NAG-特异性热稳定毒素、热稳定直接溶血素、志贺样毒素等,它们在致腹泻的机制中可能起到某种促进的作用。此次分离出的非01/非0139群霍乱弧菌经检测均不携带霍乱肠毒素,但未检测tcp及其他毒素,不排除有获得霍乱肠毒素及携带其他毒素的可能,需进一步检测,并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及时制订有效的、针对性强的预防控制措施。, http://www.100md.com(花蕾 程婷婷)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