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学创新》 > 2012年第34期 > 正文
编号:12336417
氯胺酮基础麻醉后骶管阻滞复合丙泊酚在小儿下腹以下手术中的临床应用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2月5日 王汉和 袁桂婵 彭长征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 目的:探讨骶管阻滞复合丙泊酚在小儿下腹部以下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本院60例下腹部手术患儿随机分为骶管阻滞复合丙泊酚(观察组)和氯胺酮复合丙泊酚麻醉组(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两组患儿清醒时间、氯胺酮用量、麻醉效果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清醒时间及术中氯胺酮用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麻醉效果优良率为1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6.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3%,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骶管阻滞复合氯胺酮麻醉应用于小儿下腹部手术操作简单,麻醉效果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因此可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式在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 小儿下腹以下手术; 氯胺酮基础麻醉; 骶管阻滞复合丙泊酚麻醉; 临床效果

    氯胺酮麻醉是小儿手术中常用的麻醉方法之一,但氯胺酮使用剂量过大,容易出现呼吸、循环不稳定,且镇痛不全,无肌肉松作用,反复追加用量后,会加大患儿不良反应,给小儿手术带来很多的安全隐患[1]。本院自2009-2011年对下腹部以下手术患儿采用氯胺酮基础麻醉后骶管阻滞复合丙泊酚麻醉,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ASAⅠ级下腹以下部位手术患儿60例。采用随机排列分段随机化方法分为氯胺酮基础麻醉后骶管阻滞复合丙泊酚组(KPS组,观察组)和氯胺酮复合丙泊酚麻醉组(KP组,对照组),各组分别为30例。观察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2~7岁,平均(3.7±1.4)岁,手术方式:疝气修补术14例,睾丸牵引固定术9例,鞘膜翻转固定术5例,包皮环切术2例。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3~8岁,平均(4.3±1.6)岁,手术方式:疝气修补术20例,睾丸牵引固定术14例,鞘膜翻转固定术3例,包皮环切术3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以及手术方式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清醒时间、术中氯胺酮用量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麻醉效果判定标准 优:术中患儿安静,无疼痛不适,手术顺利完成;良:术中患儿轻微体动和不适,追加药物能完成手术;差:手术刺激下躁动,患儿疼痛不适,需加大剂量或多种强化药物才能完成手术[2]。

    2 结果

    2.3 不良反应 观察组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对照组2例患儿出现躁动,2例患儿出现尿储留,3例患儿出现恶心呕吐,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小儿骶管解剖位置浅表,骨性标志未变形,定位可靠,且小儿臀部脂肪垫未发育,皮下脂肪薄,使骶管裂孔更易扪及,因此小儿骶管阻滞操作较成人简单[3]。目前小儿骶管阻滞麻醉已广泛应用于小儿下腹部以下外科手术,其麻醉效果优于氯胺酮复合丙泊酚麻醉。

    传统小儿腹部以下手术多采用氯胺酮麻醉,氯胺酮的镇痛作用是非特异性中脑和丘脑核的通路产生功能性紊乱所造成,不仅能够抑制丘脑新皮质系统,还能激活边缘系统,导致患儿苏醒期情绪方面过度活动,因此容易产生躁动、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4]。本研究结果表明,对下腹部手术患儿采用氯胺酮基础麻醉后骶管阻滞复合丙泊酚静脉全麻能够显著缩短术后清醒时间,减少术中氯胺酮的用量,从而降低了不良反应发生率,麻醉效果优良率可达94.1%。临床研究表明[5],由于小儿循环代偿功能良好,故骶管阻滞对其血流动力学也影响轻微。

    综上所述,氯胺酮基础麻醉后骶管阻滞复合丙泊酚麻醉应用于小儿下腹部手术操作简单,麻醉效果好,清醒早,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因此可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式在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石双平,王薇.骶管阻滞复合小剂量氯胺酮-芬太尼麻醉用于小儿手术的效果[J].实用医学杂志,2011,27(23):4294-4296.

    [2] 姚传玉,李海宽,李艳玲.氯胺酮复合骶管阻滞麻醉在小儿阑尾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2012,5(1C):119.

    [3] 辛卫朝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951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