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学创新》 > 2012年第36期
编号:12342791
不同血液分析仪测定机采血小板计数结果比较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2月25日 《中国医学创新》 2012年第36期
     【摘要】 目的:对比不同血液分析仪测定机对血小板检测的结果,探讨不同方法的准确性。方法:选择本院2007年1与-2011年12月80例健康体检者,入组者均使用本院2台血液分析仪测定机(三分类分析仪及五分类分析仪)检查,得到的结果与手工显微镜法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两种仪器检测手段在PLT低值、中值、极高值有理想的精密度,其变异系数(CV)值均不超过5.50%。三分类分析法与五分类分析法、手工镜检采后样管中血小板计数结果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及时关注三分类检测仪与五分类分析仪、手工检测方法结果的对比,调整监测系统。

    【关键词】 血液分析仪; 血小板; 准确性

    血小板(PLT)是血细胞中重要组成部分,在机体中具有重要作用,是人体凝血功能的重要元素。血小板容易受到自身或者外界原因干扰而出现检测结果的不稳定性,所以对血小板相关系数的正确检测是临床疾病诊断和治疗的根本[1-2]。笔者为了对比不同血液分析仪测定机对血小板检测的结果,探讨不同方法的准确性,通过对80例入组人员使用MEK-6318K(三分类)血液分析仪、SysmexXS1030i(五分类)血液分析仪、手工显微镜计数3种不同方法进行检测比较,获得结果具体汇报如下。
, 百拇医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本院2007年1与-2011年12月80例健康体检者设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4例,女36例,年龄19~69岁,平均年龄(56±6.5)岁。

    1.2 检测方法 入组人员当日空腹取肘静脉血3 ml,置于含有EDTAK2抗凝剂的无菌玻璃试管中,送至进行检测的时间不超过8 h,用EK-6318K血液分析仪、SysmexXS1030i、手工显微镜计数检测。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种仪器检测手段在PLT低值、中值、极高值有理想的精密度,其CV值均不超过5.50%。三分类分析法与五分类分析法、手工镜检采后样管中血小板计数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
, 百拇医药
    3 讨论

    血小板是哺乳动物血液中的有形成分之一。成年人血液中血小板数量为(100~300)×109个/L。血小板具有特定的形态结构和生化组成,在正常血液中有较恒定的数量[如人的血小板数为(10~30)万/mm3],在止血、伤口愈合、炎症反应、血栓形成及器官移植排斥等生理和病理过程中有重要作用[3]。

    临床上治疗血小板异常或者减少引起的疾病的最佳治疗途径就是PLT的输注,机采血小板具有高纯度、低污染低等优点,临床上被广泛运用。正确计算血小板计数是采集血小板、治疗疾病的基础,血小板体积小、无颜色、无细胞核等生理特点给临床计数带来一定困难,因此血小板相关系数的正确检测对临床疾病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价值[4]。本文使用本院两台血液分析仪测定机(三分类分析仪及五分类分析仪)进行血小板计数测定,三分类分析仪是利用血小板自身引起的电位电压变化进行技术,五分类分析仪多采用了与流式细胞仪相同的技术得出血小板计数[5-7]。
, 百拇医药
    本研究结果发现,两台仪器在PLT低值、中值、极高值有理想的精密度,三分类分析法与五分类分析、手工检测结果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五分类血液分析仪对血小板计数的测定与手工显微镜检测结果相近,较三分类血液分析法有优势。造成上述结果差异的原因笔者认为,采后样管中血小板基数大、粘附聚集等原因使血小板重叠,三类分析仪无法准确区分,导致出现结果差异。笔者认为,应关注检测仪与手工检测方法结果的对比,调整监测系统。

    参考文献

    [1] 段艳杰.机采血小板解聚及复聚情况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08,15(22):2916-2917.

    [2] 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第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136-137.

    [3] 李伟,楚中华,李德鲁,等.临床输血申请单规范情况调查[J].临床血液学杂志,2009,22(12):664-665.
, 百拇医药
    [4] 邹志强.两所三级甲等医院用机采血小板对比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1,8(17):153-154.

    [5] Sihler K C, Napolitano L M. Complications of massive transfusion[J]. Chest,2010,137(1):209-220.

    [6] 闫文强,刘久波,范金波,等.手术前和输血前血液传播性疾病感染因子检测及意义[J].临床血液学杂志,2010,23(2):93-95.

    [7] Turner H, Ryan J. Blood transfusion in the critically ill[J]. Anaesthesia,2009,64(7):793-813.

    (收稿日期:2012-07-16) (本文编辑:王宇), 百拇医药(陈惠娟 叶旭英 陈颖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