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学创新》 > 2012年第36期
编号:12342766
多重耐药丙型副伤寒致椎体感染1例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2月25日 《中国医学创新》 2012年第36期
     【关键词】 多重耐药; 丙型副伤寒; 椎体感染

    1 病例介绍

    患者,男,25岁,因“畏寒发热伴腰痛3天”于2010年10月24日入本市第二人民医院肾内科。患者自诉3 d前因淋雨后出现畏寒、发热(最高体温达39℃),伴腰部疼痛不适,未见腹痛、腹泻等不适,曾在诊所行抗感染(具体不详),体温未见明显下降,自觉腰痛加重伴活动受限。既往体健。体检:T 37.6 ℃,P 68 bpm,R 20 bpm,神志清楚,表情淡漠,全身皮肤未见皮疹,体表淋巴结未触及,咽部轻度充血,心肺无异常。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肝肾区叩痛阴性,脊柱生理弯曲存在,各椎体棘突无压痛。入院后诊断完善相关检查,血常规提示WBC 10.2×109/L,NE 87.3%,ESR、ASO、RF、TB-Ab均正常。CRP(+),肥达反应正常,心肌酶谱基本正常。大小便常规正常。脾、肾脏彩超正常,胸片正常、腰椎CT提示正常。给予抗感染(头孢甲肟、左氧)。疗效差,患者仍间断畏寒、发热(最高体温达41℃),第3日血培养反馈提示丙型副伤寒沙门菌,对丁胺卡那、头孢吡肟、头孢哌酮-舒巴坦、左氧氟沙星、头孢他啶、氨曲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等多重耐药。依据临床表现、辅检排除急性肾盂肾炎,初步诊断为多重耐药丙型副伤寒(败血症型),第4日转入感染科继续治疗,根据临床经验改头孢甲肟、左氧为泰能。治疗5 d后患者再次出现畏寒、高热,并诉腰痛较前加剧,查体:肾区叩痛阳性,脊柱检查:直腿抬高试验(±),腰骶关节试验(+),髋外展外旋试验(+)。复查腰椎CT提示L2~3椎间隙相对狭窄,相邻椎体缘可见“虫噬状”骨质破坏,考虑为L2、3椎体结核,行腰椎MRI仍提示L2、3椎体结核。行PPD试验呈弱阳性,复查TB-Ab呈阴性、ESR 45 mm/h,肺CT提示正常,血常规提示NE 72.3%,停用泰能,给予诊断性抗结核治疗(2HRSZ/4HR),口服抗结核药物3 d后患者再次畏寒、发热。复查血培养仍提示丙型副伤寒沙门菌,多重耐药。后经院外会诊给予氯霉素治疗7 d后体温逐渐降至正常,未见腰痛。于2010年11月30日出院。院外口服复方磺胺甲恶唑片、呋喃唑酮片,1个月后复查提示L2~3椎体骨质破坏较前明显吸收。
, http://www.100md.com
    2 讨论

    副伤寒(typhoid fever)是由副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典型的临床表现包括持续高热、表情淡漠、腹部不适、肝脾肿大和周围血象白细胞低下,部分患者有玫瑰疹和相对缓脉。肠出血和肠穿孔为其主要及严重并发症[1]。副伤寒包括甲、乙、丙3种,丙型副伤寒起病急,体温上升快,不规则热型,热程平均2~3周,常伴寒战,主要表现为败血症型,以全身化脓性、迁徙灶为特征,以肺部、骨及关节等处形成局限性化脓性灶为常见,偶可见并发肾盂发生化脓性病变[2]。本案中出现L2、3椎体感染考虑为化脓性迁徙灶,并排除了肾盂病变。目前推荐使用的抗伤寒首选药物主要是喹诺酮类,氟喹诺酮类药物具有杀菌作用,现一般认为其机制为作用于细菌细胞的DNA旋转酶的A亚单位,抑制DNA的合成和复制而导致细菌死亡。左氧氟沙星是新一代全合成的喹诺酮类药物,在组织液和细胞内的药物浓度高,胆汁中药物浓度也较高[3]。不良反应轻微。因此可用于伤寒治疗,具有疗效确切,安全性好,临床治愈率和药物清除率高的特点,可以作为治疗成人伤寒的首选药物。其他推荐使用的抗生素包括氯霉素、氨苄西林、复方磺胺甲恶唑。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近年来副伤寒的耐药呈加重趋势,本案例中出现对以喹喏酮类在内的多重耐药,且患者椎体感染曾误认为椎体结核,以上种种因素均增加了治疗难度。氯霉素曾被用作治疗伤寒的首选药物,但由于发现氯霉素耐药菌株及其本身副作用所致,目前临床已少用,本案中丙型副伤寒出现对丁胺卡那、头孢吡肟、头孢哌酮-舒巴坦、左氧氟沙星、头孢他啶、氨曲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等多重耐药,临床少于报道,特别是选择氯霉素治疗后疗效显著,故临床上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

    [2] 王明琼.传染病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6.

    [3] 潘正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S].第3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702.

    (收稿日期:2012-11-02) (本文编辑:车艳), 百拇医药(肖正军 刘淮 付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