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学创新》 > 2013年第2期
编号:12360769
活血止痛汤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60例
http://www.100md.com 2013年1月15日 《中国医学创新》 2013年第2期
     【摘要】 目的:观察活血止痛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服用活血止痛汤治疗,每日1剂,日2次,早晚饭后半小时温服,1个月为1个疗程。对照组服用中成药-血府逐瘀丸治疗,每次1丸,日2次,早晚饭后半小时口服,1个月为1个疗程。两组均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12例,显效8例,有效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治愈6例,显效8例,有效5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63.33%。两组综合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活血止痛汤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 活血止痛汤;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带状疱疹是一种累及神经及皮肤的病毒性皮肤病。当皮疹消退后常留有后遗神经痛,为自发性、深在性疼痛、跳痛、刀割痛或阵发性疼痛和感觉过敏。疼痛的程度往往随年龄增大而加剧。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已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且西医治疗效果不显,所以探究一种有效的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方法有着积极的意义。
, 百拇医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0例患者均来源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第二医院皮肤科门诊,采用随机法,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为了避免误差,在样本选择时,统一年龄在40岁以上,皮疹已基本消失但还留有后遗神经痛的患者。治疗组男15例,女15例,年龄40~78岁,病程4个月~2年;对照组男15例,女15例,年龄41~80岁,病程4.5个月~ 3年。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患者在一般状况、性别、年龄、病程、受损神经程度等方面具有可比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中药汤剂-活血止痛汤:鸡血藤30 g,丹参15 g,当归15 g,川芎15 g,首乌藤15 g,白芍15 g,元胡25 g,党参15 g,全蝎6 g ,川楝子10 g,炙黄芪15 g,木香5 g,陈皮15 g ,炙甘草10 g。加减:疼痛发于头面者可加菊花、藁本;发于上肢者可加姜黄、桂枝;发于胸部者可加瓜蒌;发于腹部者可加厚朴;发于下肢者可加牛膝;大便秘结者可加火麻仁、郁李仁;阳虚者加白芥子、鹿角霜;痛重影响睡眠者加龙骨、牡蛎、珍珠母;脾虚便溏者加白术15 g、茯苓15 g。煎服方法:每日1剂,煎取400 ml,分2次,每次200 ml,早晚饭后半小时温服。对照组给予中成药-血府逐瘀丸(哈药集团世一堂制药厂生产,药物组成:赤芍、地黄、牛膝、川芎、枳壳(麸炒)、柴胡、当归、桃仁、红花、桔梗、甘草 。生产批号:国药准字Z20055352)。
, 百拇医药
    服用方法:每次1丸,日2次,早晚饭后半小时口服。治疗期间,禁食甜腻、辛辣腥发之物,保持心情愉快、饮食起居有规律。两组观察周期均为1个月,1个周期后观察疗效。

    1.3 疗效判断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相关疗效标准拟定。痊愈: 疼痛完全消失,局部皮肤无异常感觉,可留色素沉着; 显效: 疼痛基本缓解,局部仅觉轻微疼痛,无须使用止痛药; 有效: 疼痛缓解但仍须止痛药; 无效: 疼痛未见缓解,仍须服止痛药。总有效率= 痊愈率+ 显效率+ 有效率。

    2 结果

    2.1 治疗结果见表1。

    2.2 典型病例 患者, 男,80岁,2011 年9月3 日初诊。患者5个月前右背及胁肋部出现潮红斑,很快出现黄豆大小丘疹,继之变为水疱,并伴有烧灼痛。在某西医院诊为带状疱疹。给予口服抗病毒药物伐昔洛韦,止痛药芬必得并配合肌注维生素B12,外用炉甘石洗剂。治疗半月后痂皮脱落, 皮损消退, 但疼痛未曾缓解。停用伐昔洛韦、芬必得,继续肌注维生素B12治疗。1个月后疼痛仍未缓解反有加重之势。来诊时患者右背胁肋部疼痛固定不移,持续存在,入夜明显,拒按,夜寐不安,查原皮损部位可见轻度疤痕和色素减退斑,面色白,乏力,神倦气短,纳差便溏,舌淡紫边有瘀点脉涩缓。诊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中医辨证为气血亏虚、瘀血阻络。治以益气养血、活血化瘀。方用活血止痛汤加减:鸡血藤30 g、丹参15 g、当归15 g、川芎15 g、首乌藤15 g、白芍15 g、元胡25 g、党参15 g、全蝎6 g、川楝子10 g、炙黄芪15 g 、木香5 g 、陈皮15 g 、炙甘草10 g、珍珠母15 g连服7剂,疼痛症状明显缓解,夜间可安然入睡。但患者仍胃纳不佳、便溏泄泻,加白术15 g、茯苓15 g以健脾利湿、固护脾胃,脾胃健则气血生化有源,乏力、神倦气短等症状也可进一步改善。连服7剂后疼痛、纳差便溏症状基本消失。随访2个月无发作。
, http://www.100md.com
    3 讨论

    带状疱疹是一种皮肤出现成簇水疱,呈单侧带状分布,痛如火燎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本病好发于春秋季节,四季皆有。约9% ~ 13%的带状疱疹患者会留有后遗症,疼痛的时间可达数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常见的并发症[2],在中老年发生率高,疼痛顽固, 治疗困难, 目前无特效治疗。本病最早见于隋代《诸病源候论》,其后医书多有记载,但病名各异,如明代《政治准绳》称为“火带疮”、“缠腰火丹”,明代《外科启玄》称为“蜘蛛疮”,清代《外科大成》称为“蛇串疮”。

    中医认为本病是由于病邪侵袭日久,久病入络,往往导致瘀阻经脉气血不通。瘀血阻络,经脉阻滞是本病发生的基本病机。再加中老年人气血两虚、正气虚弱, 无力驱邪外出, 邪留于内,更加加重了瘀阻经脉。正所谓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3],所以既要抓住气滞血瘀这一主证,同时又要重视中老年人气血两虚的实质,使用活血化瘀法的同时,又要益气养血。方中鸡血藤、丹参、当归、川芎、首乌藤活血祛瘀,其中当归既能补血又能活血,有去瘀不伤好血之妙。炙黄芪扶正祛邪,并合党参大补脾胃之气, 使气旺以促血行,血行则瘀自通。元胡、川楝子行气活血行气止痛,白芍缓急止痛。全虫的功效有二,其一为搜剔走窜, 解毒散结, 通络止痛,使瘀血去而新血自生, 使经络通畅;其二为引诸药直达病所, 故疼痛遂止。木香、陈皮既能行气止痛又能健护脾胃。从而做到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同时又益气养血、扶正固本,诸药协同,正中病机。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 南京大学.

    [2] 李乃卿.中西医结合外科学[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4.

    [3] 赵爱霞.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37例疗效观察[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0,3(5): 263.

    (收稿日期:2012-08-21) (本文编辑:车艳), http://www.100md.com(王甜甜 刘瑛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