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下胃周血管结扎治疗出血性胃炎(1)
【摘要】 目的:研究腹腔镜下胃周血管结扎治疗出血性胃炎的效果,探究相关的疾病防治手段。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于2008年6月-2011年5月份收治的160例出血性胃炎患者分组进行治疗研究,研究组患者给予腹腔镜下胃周血管结扎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药物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研究组出血性胃炎患者经腹腔镜下胃周血管结扎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7.5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药物治疗的总有效率76.2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出血性胃炎的临床治疗中,使用腹腔镜下胃周血管结扎可以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有着积极的价值与意义,适于在临床领域得到进一步的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 腹腔镜下胃周血管结扎; 出血性胃炎; 治疗效果
出血性胃炎指的是胃部因为炎症而导致黏膜发生糜烂与出血,一般情况下。患者发病多是因为抗炎药使用不当、酗酒、滥用止痛药等。另外,外伤脾破裂或者胃癌患者也易于并发出血症状,临床表现为出血性胃炎[1]。在传统的医学诊疗中,往往将消化性溃疡出血与出血性胃炎相混淆,近些年来,伴随医学检验与诊断技术的进步,尤其是对纤维胃镜的使用,有效提升了出血性胃炎的确诊率,促进了该病的及时治疗。在上消化道出血类疾病中,出血性胃炎属于较为常见的一种。胃周血管结扎术是指在维持胃部正常供血的情况下,将胃部左右动脉进行结扎,通过胃网膜动脉与胃短动脉的代偿作用,避免出现组织坏死与黏膜脱落。在出血性胃炎的临床治疗中,腹腔镜下胃周血管结扎的方法得到了较多的应用。为研究腹腔镜下胃周血管结扎治疗出血性胃炎的效果,探究相关的疾病防治手段,本文选取笔者所在医院于2008年6月-2011年5月份收治的160例出血性胃炎患者分组进行治疗研究,以确定腹腔镜下胃周血管结扎治疗出血性胃炎的疗效。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 百拇医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所在医院于2008年6月-2011年5月收治的160例出血性胃炎患者,男108例,女52例;年龄21~68岁,平均45.3岁。患者均表现出恶心、呕吐、心窝处剧烈疼痛、消化道大出血,分为呕吐与便血等症状,经过内窥镜检查发现胃部黏膜出现水肿、充血、出血、溃疡与糜烂,确诊为出血性胃炎患者。患者起病原因分为:31例服药后发作出血性胃炎,56例饮食后发作出血性胃炎,21例饮酒后发作出血性胃炎,39例剧烈运动后发作出血性胃炎,13例诱因不明。患者的临床症状为:基本生命体征未出现特异性变化,出现呕吐、反酸、频繁恶心、上腹部胀痛、烧心、胃部堵塞感等反应,其中23例表现为显著腹部绞痛[2-3]。41例表现出上中偏左腹部压痛。患者发作出现症状的时间与出血量为:103例呕血,57例便血,且49例患者同时伴有呕血与便血现象。出血时间范围在1~11 d,48例出血量低于500 ml,101例500~1000 ml,11例1000~2000 ml。将160例出血性胃炎患者按照随机的方式平均分为两组,即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80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教育背景、社会经历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 百拇医药
1.2 内镜表现 所有患者均于发病24~48 h内行急诊内镜检查,探查患者胃部病变情况。160例患者均呈现出显著病变,出现点状、索条状、点片状出血,伴随黏膜水肿、充血、糜烂,29例患者出现大范围活动性出血。病变波及部位:43例蔓延整个胃部,11例单纯涉及胃窦,27例累及胃部与食道,49例累及胃部与十二指肠,30例合并十二指肠球部病变。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药物治疗。给予患者40 mg奥美拉唑加入浓度为0.9%的生理盐水中对患者进行静脉注射,于5~10 min注射完毕,2次/d。给予法莫替丁片进行治疗,2次/d,20 mg/次;比诺胶囊3次/d,110 mg/次;甲硝唑2次/d,0.4 g/次。上述药物均持续给药四周。同时给予克拉霉素片进行一周的抗幽门螺杆菌治疗,2次/d,0.5 g/次。
研究组患者均行腹腔镜下胃周血管结扎术治疗。手术方法为:采用气管插管全麻,充气二氧化碳行人工气腹。取患者平仰卧位,在脐下做一个长约1.0 cm切口,置入Trocar建立CO2人工气腹,使用30°腹腔镜,气腹压力控制在13~15 mm Hg范围。术者站于患者左侧,采用三叶拉钩将肝脏顶起,充分暴露胃部术野[4]。随后,结扎并切断胃左网膜动脉、胃左网膜静脉与胃短动脉,将胃右网膜动脉、胃右网膜静脉与胃左动脉进行缝扎,注意保留胃部右动脉的正常供血,在游离胃小弯、胃底、贲门处将胃后动脉与胃后静脉进行结扎,露出胃部冠状动脉与分支,使用细线将食道胃支处的大部血管进行缝扎,在缝扎时一定注意操作,仅仅缝合血管,避免涉及其他组织,同时注意将缝扎线控制在不同水平上。术后进行密切护理,严格防控并发症的出现[3]。研究组与对照组出血性胃炎患者不同方法进行治疗后,对其疗效进行记录并给予统计学分析。
, http://www.100md.com
1.4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出血性胃炎患者经腹腔镜下胃周血管结扎治疗后2个月进行胃镜复查,出血点消失。好转:出血性胃炎患者经腹腔镜下胃周血管结扎治疗后2个月进行胃镜复查,出血点减少量大于60%。有效:出血性胃炎患者经腹腔镜下胃周血管结扎治疗后2个月进行胃镜复查,出血点减少量大于30%。无效:出血性胃炎患者经腹腔镜下胃周血管结扎治疗后2个月进行胃镜复查,出血点未发生明显减少,或出现增多现象。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经腹腔镜下胃周血管结扎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7.50%,明显高于对照组药物治疗总有效率76.2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为研究腹腔镜下胃周血管结扎治疗出血性胃炎的效果,本文选取160例出血性胃炎病患,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观察患者表现出的临床症状与体征。经过分析,发现出血性胃炎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是恶心、呕吐、心窝处剧烈疼痛、消化道大出血,表现出呕吐与便血,内窥镜检查可见现胃部黏膜出现水肿、充血、出血、溃疡与糜烂[5]。在出血性胃炎的临床治疗中,使用腹腔镜下胃周血管结扎方法进行治疗,相较于单纯药物治疗具有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适于在临床领域得到进一步的推广与应用[6]。, 百拇医药(雷练昌)
【关键词】 腹腔镜下胃周血管结扎; 出血性胃炎; 治疗效果
出血性胃炎指的是胃部因为炎症而导致黏膜发生糜烂与出血,一般情况下。患者发病多是因为抗炎药使用不当、酗酒、滥用止痛药等。另外,外伤脾破裂或者胃癌患者也易于并发出血症状,临床表现为出血性胃炎[1]。在传统的医学诊疗中,往往将消化性溃疡出血与出血性胃炎相混淆,近些年来,伴随医学检验与诊断技术的进步,尤其是对纤维胃镜的使用,有效提升了出血性胃炎的确诊率,促进了该病的及时治疗。在上消化道出血类疾病中,出血性胃炎属于较为常见的一种。胃周血管结扎术是指在维持胃部正常供血的情况下,将胃部左右动脉进行结扎,通过胃网膜动脉与胃短动脉的代偿作用,避免出现组织坏死与黏膜脱落。在出血性胃炎的临床治疗中,腹腔镜下胃周血管结扎的方法得到了较多的应用。为研究腹腔镜下胃周血管结扎治疗出血性胃炎的效果,探究相关的疾病防治手段,本文选取笔者所在医院于2008年6月-2011年5月份收治的160例出血性胃炎患者分组进行治疗研究,以确定腹腔镜下胃周血管结扎治疗出血性胃炎的疗效。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 百拇医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所在医院于2008年6月-2011年5月收治的160例出血性胃炎患者,男108例,女52例;年龄21~68岁,平均45.3岁。患者均表现出恶心、呕吐、心窝处剧烈疼痛、消化道大出血,分为呕吐与便血等症状,经过内窥镜检查发现胃部黏膜出现水肿、充血、出血、溃疡与糜烂,确诊为出血性胃炎患者。患者起病原因分为:31例服药后发作出血性胃炎,56例饮食后发作出血性胃炎,21例饮酒后发作出血性胃炎,39例剧烈运动后发作出血性胃炎,13例诱因不明。患者的临床症状为:基本生命体征未出现特异性变化,出现呕吐、反酸、频繁恶心、上腹部胀痛、烧心、胃部堵塞感等反应,其中23例表现为显著腹部绞痛[2-3]。41例表现出上中偏左腹部压痛。患者发作出现症状的时间与出血量为:103例呕血,57例便血,且49例患者同时伴有呕血与便血现象。出血时间范围在1~11 d,48例出血量低于500 ml,101例500~1000 ml,11例1000~2000 ml。将160例出血性胃炎患者按照随机的方式平均分为两组,即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80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教育背景、社会经历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 百拇医药
1.2 内镜表现 所有患者均于发病24~48 h内行急诊内镜检查,探查患者胃部病变情况。160例患者均呈现出显著病变,出现点状、索条状、点片状出血,伴随黏膜水肿、充血、糜烂,29例患者出现大范围活动性出血。病变波及部位:43例蔓延整个胃部,11例单纯涉及胃窦,27例累及胃部与食道,49例累及胃部与十二指肠,30例合并十二指肠球部病变。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药物治疗。给予患者40 mg奥美拉唑加入浓度为0.9%的生理盐水中对患者进行静脉注射,于5~10 min注射完毕,2次/d。给予法莫替丁片进行治疗,2次/d,20 mg/次;比诺胶囊3次/d,110 mg/次;甲硝唑2次/d,0.4 g/次。上述药物均持续给药四周。同时给予克拉霉素片进行一周的抗幽门螺杆菌治疗,2次/d,0.5 g/次。
研究组患者均行腹腔镜下胃周血管结扎术治疗。手术方法为:采用气管插管全麻,充气二氧化碳行人工气腹。取患者平仰卧位,在脐下做一个长约1.0 cm切口,置入Trocar建立CO2人工气腹,使用30°腹腔镜,气腹压力控制在13~15 mm Hg范围。术者站于患者左侧,采用三叶拉钩将肝脏顶起,充分暴露胃部术野[4]。随后,结扎并切断胃左网膜动脉、胃左网膜静脉与胃短动脉,将胃右网膜动脉、胃右网膜静脉与胃左动脉进行缝扎,注意保留胃部右动脉的正常供血,在游离胃小弯、胃底、贲门处将胃后动脉与胃后静脉进行结扎,露出胃部冠状动脉与分支,使用细线将食道胃支处的大部血管进行缝扎,在缝扎时一定注意操作,仅仅缝合血管,避免涉及其他组织,同时注意将缝扎线控制在不同水平上。术后进行密切护理,严格防控并发症的出现[3]。研究组与对照组出血性胃炎患者不同方法进行治疗后,对其疗效进行记录并给予统计学分析。
, http://www.100md.com
1.4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出血性胃炎患者经腹腔镜下胃周血管结扎治疗后2个月进行胃镜复查,出血点消失。好转:出血性胃炎患者经腹腔镜下胃周血管结扎治疗后2个月进行胃镜复查,出血点减少量大于60%。有效:出血性胃炎患者经腹腔镜下胃周血管结扎治疗后2个月进行胃镜复查,出血点减少量大于30%。无效:出血性胃炎患者经腹腔镜下胃周血管结扎治疗后2个月进行胃镜复查,出血点未发生明显减少,或出现增多现象。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经腹腔镜下胃周血管结扎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7.50%,明显高于对照组药物治疗总有效率76.2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为研究腹腔镜下胃周血管结扎治疗出血性胃炎的效果,本文选取160例出血性胃炎病患,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观察患者表现出的临床症状与体征。经过分析,发现出血性胃炎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是恶心、呕吐、心窝处剧烈疼痛、消化道大出血,表现出呕吐与便血,内窥镜检查可见现胃部黏膜出现水肿、充血、出血、溃疡与糜烂[5]。在出血性胃炎的临床治疗中,使用腹腔镜下胃周血管结扎方法进行治疗,相较于单纯药物治疗具有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适于在临床领域得到进一步的推广与应用[6]。, 百拇医药(雷练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