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学创新》 > 2013年第4期 > 正文
编号:12357927
护理干预对患儿静脉输液时依从性的影响
http://www.100md.com 2013年2月5日 王翠花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 目的:观察护理干预对患儿静脉输液时依从性的影响,进而提高穿刺成功率,减轻患儿痛苦。方法:将住院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从营造住院环境、注重首因效应、满足情感需求、采用激励与带动法及转移患儿注意力等方面进行护理干预;对照组给予传统的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患儿的依从性明显优于对照组,一次静脉穿刺成功例数也较对照组明显提高。结论:采用护理干预措施能提高患儿静脉输液时的依从性,进而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

    【关键词】 护理干预; 患儿; 静脉输液; 依从性

    因病住院是小儿成长过程中的重大负性事件,会给儿童造成恐惧、焦虑及紧张不安等负性情绪体验,甚至引起社交能力与行为能力诸方面的退化,静脉输液是住院患儿常采用的一种治疗手段,而静脉输液所带来的操作性疼痛加上小儿本来就具有的恐惧性心理,常常使操作时患儿不能很好地配合,导致穿刺失败,且因儿童静脉较细,往往穿刺一次后导致穿刺部位血管破坏,给再次穿刺带来一定的难度,同时也加重了儿童的恐惧心理,使再次穿刺时患儿更是不能很好地配合,为提高静脉输液时患儿的依从性,进而提高穿刺成功率,也为减轻患儿的痛苦,笔者在静脉输液前采取了一系列的护理干预措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3月在本科诊疗的50例静脉输液患儿作为对照组,2012年4-6月在本科诊疗的患儿50例作为观察组,两组患儿的入选标准为:(1)年龄≥2岁;(2)患儿神志清楚,无智力障碍;(3)患儿的病情许可;(4)患儿的家属愿意配合。两组患儿在年龄、对疾病的认知、病情严重程度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为患儿穿刺的护士均为5年以上工作经验者,在穿刺技术和沟通技巧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也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传统的护理干预,在给患儿进行静脉输液前进行常规的解释工作,而研究组予以全面的护理干预措施,具体方法如下。

    1.2.1 营造一个舒适,安全的环境 患儿来到医院这个陌生的环境,心理上就会很恐惧,为了消除患儿的恐惧心理,在病房的颜色和窗帘的色调上都涂上儿童普遍喜欢的颜色,在病房根据收住患儿的性别及喜欢摆上相应的玩具,利用不做治疗的时间组织同病房的患儿之间进行游戏,消除患儿的陌生恐惧心理。

    1.2.2 注重首因效应 患儿对静脉输液的恐惧一部分是来自以往的亲身经历,一部分是来自语言的暗示,为此,对新入院的患儿一定要让其对医护人员有个良好的印象,才能使其产生信任感,对第一次输液的患儿一定要确保一针到位,这就要平时苦练基本功,且第一次为患儿静脉输液选择血管时一定要选择一个粗直易于固定的血管,以确保能一次成功;在语言上要用肯定的语气,增加患儿的信任感。

    1.2.3 满足情感需求,调整患儿情绪 愉快的心理能使人忘记疼痛或使疼痛减轻,在为患儿进行静脉穿刺前尽可能抚摸、拥抱,亲近患儿以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满足他们的一些合理要求,尽可能留其母亲在医院陪护[1]。

    1.2.4 采用激励法与带动法 以讲故事的方法去鼓励患儿,利用空闲时间将准备输液治疗的患儿集中起来,由科室指定一个护士去给这些患儿讲一些故事,主要是讲一些英雄不怕苦不怕疼的故事,从而激励患儿,给表现良好,不爱哭闹的患儿先进行静脉穿刺,以带动其他患儿。

    1.2.5 转移注意力的方法 在静脉穿刺前为儿童在病房内播放其喜欢看的动画片或者爱听的儿歌,以分散和转移其注意力,提高静脉穿刺时的反抗和对疼痛的敏感程度。

    1.3 评价方法 将患儿在静脉输液中的依从性,分为强烈反抗(表现为哭闹不止,需由两名以上人员约束才能进行静脉穿刺);反抗,安慰后配合(开始反抗,需要有一名护理人员约束和协助);主动配合(无需协助)。统计两组患儿发生反抗的例数,同时统计两组患儿一次穿刺成功的例数和成功后输液通畅无渗漏维持的时间,从而比较两组患儿的依从性。为减少评估过程中研究者的偏倚,研究者不直接评估,而由操作护士与协助护士评估并记录。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的形式表示,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在静脉输液时患儿的依从性明显优于对照组,仅有两名患儿强烈反抗,大多数患儿静脉输液时能够配合使静脉穿刺一次成功40例,占80%;且静滴过程患儿的依从性也强,表现为液体静滴过程中无发生渗漏时间平均为(70±5.2)min;而对照组则较差,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患者对医院的第一印象,心理学上称为首因效应,首因效应是第一印象的机制,第一印象一旦建立,对其后信息的理解、组织有较强的定向作用,个体对后续信息的解释往往是根据第一印象完成的[2],儿童对疼痛非常敏感,若结合以往穿刺疼痛的负性经历则反应更加强烈,在穿刺前和穿刺中产生的恐惧心理可造成穿刺时的挣扎反应,全身肌肉紧张,直接影响穿刺成功率,同时增加了穿刺者的心理压力,使穿刺失败率提高,加重了疼痛,也就形成了恶性循环。注重首因效应,给患儿建立了信任感,起到了一个良性循环的作用。

    恐惧情绪是儿童患病后最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医疗恐惧又是儿童恐惧的一个重要方面,过多的医疗恐惧能降低患儿对护理操作的依从性,儿童最恐惧的是医疗环境,它由医疗经历及其相关事件引起,是因即将发生的疼痛、危险、灾祸,或诸如此类的幻觉而激起的一种痛苦的情感,是住院儿童常见的心理反应[3]。在病房摆放玩具,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患儿对医疗环境的恐惧,从而也起到了分散注意力的作用,分散注意力以减轻疼痛的作用机制和疗效已得到较多验证,学者们认为分散注意力可形成“闸门”关闭效应而抑制和减轻疼痛[4];利用讲故事等方法去激励患儿,也是根据儿童好模仿的生理特点,让其有战胜疼痛的勇气,同时积极的心态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疼痛[5],总之,应用这些护理干预方法能有效改善患儿的认知,缓解其紧张恐惧情绪,提高其静脉穿刺时的依从性,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相应地也减少了护患之间的纠纷。

    参考文献

    [1] 温美莲.护理干预提高婴儿家属静脉穿刺依从性的临床探讨[J].当代医学,2011,17(7):119.

    [2] 黄希庭.人格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573.

    [3] 周花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090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