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学创新》 > 2013年第7期 > 正文
编号:12356107
PCI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动态血压的影响(2)
http://www.100md.com 2013年3月5日 曹婷婷 杨旭明
第1页

    参见附件。

     正常人血压主要受三个方面的影响,即交感-迷走神经平衡的昼夜节律性变化,体力及脑力活动变化,人体存在的节律对血压昼夜的调节[9]。Koharo等[10]认为自主神经功能对血压的昼夜变化规律起关键性作用。通过对观察组术前术后动态血压监测比较发现,术后1周与术前相比,ABP与HRV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月与术前比较,24 h SBP、dSBP、nSBP及nDBP、BPV明显降低,夜间血压下降率明显增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CI术后1周自主神经调节功能尚未恢复,对血压的波动仍不能平衡调节,故血压均值、血压变异性、夜间血压下降率与术前相比仍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月随着心功能的改善、自主神经及内分泌系统的恢复,各种调节机制逐渐恢复,动态血压各指标得到改善,认为PCI改善心肌缺血,提高HRV,改善自主神经功能,使患者术后血压易于管理,得到良好控制。

    高血压和冠心病之间互为因果,相互推动。PCI可以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动态血压指标,稳定血压水平,更好地控制血压,故对于临床上部分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并非为真正的高血压,随着心肌缺血的改善、自主神经功能的恢复,动态血压参数指标明显改善,在一定程度上也减少了高血压和心血管病之间的恶性循环。本实验由于少数患者依从性差可能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接下来仍需大量临床试验进一步证实及探讨PCI对动态血压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0,12(28):409-412.

    [2]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2,30(12):707-718.

    [3]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09)[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9,37(1):24-25.

    [4]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39(7):579-616.

    [5] 马莉,陈晓敏,俞晓薇,等.介入治疗联合应用腺苷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血流和临床预后的影响[J].中国心血管杂志,201l,16(1):192-194.

    [6] 王艳红,栾献亭,王玉晓.心绞痛介入与药物治疗的长期疗效观察[J].中国分子心脏病杂志,2009,9(1):47-49.

    [7] 秦孝智,金振一.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对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性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9,28(1):8-9.

    [8] 李建美,李林林,张均华,等.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后心率变异性变化及心肌梗塞部位的相关性分析[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1996,12(1):75-78.

    [9] Imai Y,Abe K,Munakata M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943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