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学创新》 > 2013年第17期
编号:13159679
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急性肠梗阻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钱(1)
http://www.100md.com 2013年6月15日 王鼎等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急性肠梗阻中的诊断价值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经临床保守治疗或手术证实的急性肠梗阻21例,进行多层螺旋CT检查及三维重建,后处理技术包括薄层重建、多平面重组(MPR)、容积重组(V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1例中,其中低位小肠梗阻10例,高位小肠梗阻3例,8例为不同部位的结肠梗阻。包括小肠炎性病变4例、肠粘连6例,粪石性梗阻1例、肠道原发肿瘤8例、肿瘤术后转移1例、腹股沟斜疝1例。结论:多层螺旋CT图像质量好,除了能明确诊断肠梗阻外,还能确定肠梗阻的部位、程度及梗阻原因。

    【关键词】 多排螺旋CT; 肠梗阻; 诊断

    急性肠梗阻是常见急腹症之一,常见病因有肠肿瘤、肠炎性病变、肠粘连、肠扭转、肠套叠、肠内疝、结石及粪石等,引起肠腔狭窄和阻塞,使肠内容物不能通过[1]。早期诊断和治疗极为重要,以往腹部平片是诊断肠梗阻的首选,但因为其密度分辨力低,对急性肠梗阻的诊断往往不能满足临床治疗的需要,尤其对病因的诊断价值有限[2]。国外学者报道CT诊断肠梗阻的敏感性为85%,特异性为93%[3]。近年来,发现多层螺旋CT(MSCT)在确诊有无肠梗阻以及了解梗阻的部位、程度、性质及梗阻原因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4]。本文收集21例经保守治疗或手术证实的急性肠梗阻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探讨MSCT对急性肠梗阻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收集了急性肠梗阻患者21例,其中男12例,女9例。年龄43~88岁,平均61岁。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腹痛、腹胀、呕吐及肛门停止排便、排气等症状。所有病例均经临床治疗或手术病理证实。

    1.2 设备与方法 使用SIEMEN公司senation 16多层螺旋CT、PHILIPS公司Brilliance 6多层螺旋CT及GE公司Lightspeed plus 4多层螺旋CT。扫描参数为:120 KV,200~300 mAs,扫描层厚为3 mm或5 mm,螺距为1~1.5。扫描范围上起膈顶,下至耻骨联合水平。本组病例行全腹部扫描,其中6例行增强扫描,对比剂为碘必乐350、碘氟醇或碘海醇,总量80~100 ml,注射速率3 ml/s,在注射对比剂后25~30 s、60~70 s、110 s进行扫描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