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学创新》 > 2013年第17期
编号:13159633
颈动脉系统粥样斑块与短暂性脑缺血关系研究(2)
http://www.100md.com 2013年6月15日 《中国医学创新》 2013年第17期
     2 颈动脉斑块在TIA中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目前公认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引起TIA的机制有两个:血栓栓塞学说和血流动力学末梢低灌注学说[12]。血栓栓塞学说认为:来源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斑块或附壁微血栓的破碎脱落,微栓子随血流运行至颅内小动脉远端致其供血区域脑组织缺血,当栓子破碎或溶解移向远端时,血流恢复,症状缓解,此型TIA临床症状多变,发作频率不高,数周或数月发作一次,每次发作持续时间较长,可达数十分钟至两小时。血流动力学学说认为:颈动脉粥样硬化致动脉严重狭窄,在此基础上血压的急剧波动导致原来靠侧枝循环维持的脑组织发生一过性缺血。当血压回升后,局部脑血流恢复,TIA的症状消失。此型TIA临床症状多比较刻板,发作频度较高,每天或每周可有数次发作,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多不超过10 min。

    由此可见,颈动脉粥样硬化在TIA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脱落导致TIA的研究越来越引起重视,特别是颈动脉粥样斑块的脱落导致频发TIA,甚至脑梗死的研究更为关注[13]。

    3 颈动脉系统斑块与TIA的关系

    3.1 颈动脉系统不稳定斑块与TIA 近年来随着无症状颈动脉粥样硬化研究(ACAS)等大规模研究的进行[14] ......
上一页1 2 3 4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75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