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学创新》 > 2014年第34期 > 正文
编号:12710421
艾滋病患者肝脏损害的CT表现(2)
http://www.100md.com 2014年12月5日 胡菊 林戴小平 梁青 等
第1页

    参见附件。

     艾滋病患者常有肝脂肪变性,肝脂变可见于30%~61.1%的艾滋病患者[8-9],本组占9.63%(8/83),相对较低,原因在于相关文献艾滋病脂肪肝发生率多基于尸检结果,检出率相对较高。艾滋病脂肪肝的形成可能与晚期艾滋病患者恶液质及各种机会性感染引起的脓(毒)血症所造成的营养不良和脂肪代谢紊乱有关,也可能与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所致肥胖、脂肪性营养失调和胰岛素抵抗有关[9-10]。另外,非HIV/AIDS因素如体质指数(BMI)、血脂障碍及ALT/AST比率等也是造成HIV/AIDS患者脂肪肝的原因[11]。本组艾滋病脂肪肝在CT上均表现为弥漫性脂肪肝,脂肪浸润程度轻重度不等,CT值低于同层脾脏密度10 HU以上或肝/脾密度比值<0.85,未见局灶性脂肪肝,原因可能在于艾滋病状态下肝脏损伤多为弥漫性的,其脂肪肝的形成与肝脏第三方血供所致局限性脂肪肝的形成机制有所不同。

    所有造成肝损害的因素如果长期存在均可引起肝纤维化、肝硬化,一般认为,血源性或接触性感染噬肝病毒(如乙肝、丙肝)是主要因素,而艾滋病患者,除了HIV与嗜肝病毒共同感染外,HIV本身可能是引起肝纤维化、肝硬化的独立因素,另外,长期抗病毒(HIV)治疗引起的肝毒性作用或新陈代谢紊乱也是导致肝纤维化、肝硬化发生的重要原因[12]。本组2例合并肝硬化患者均有长期HIV携带史,其中1例接受了HAART。艾滋病基础上的肝硬化发生率未有确切报道,本组占肝损害的2.4%,相对较低。艾滋病肝硬化在CT影像上与普通肝炎后肝硬化无明显不同,表现为肝脏增大或缩小,肝叶比例失调,边缘不整,密度不均及脾大、门脉高压等辅助征象。

    3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