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学创新》 > 2015年第17期
编号:12556882
中医辨证辅助治疗对肺结核痰涂片阳性患者转阴率的影响研究(2)
http://www.100md.com 2015年6月15日 《中国医学创新》 2015年第17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山东省胸科医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治疗的100例肺结核病患者,痰结核分枝杆菌阳性,胸片或胸部CT病变明确,无严重心、肝、肾疾病及糖尿病[4]。100例患者在征得患者知情同意的前提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男22例,女28例,年龄21~63岁,平均(29.73±3.29)岁。观察组男23例,女27例,年龄22~64岁,平均(31.58±3.56)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西药标准化疗方案,为了保证本研究的科学性,两组选用同样的化疗方案。观察组给予中医辨证辅助治疗,根据临床辨证分型分为四种治疗方案,还必须重视“培土生金”的治法,以助生化之源。即使阴虚,亦当在甘寒滋阴同时,兼伍甘淡实脾之品,帮助脾胃对滋阴药的运化吸收,以免纯阴滋腻碍脾,但用药不宜辛燥,以防耗气伤液动血。
, 百拇医药
    1.2.1 肺阴亏虚 骨蒸潮热,盗汗更甚,五心烦热,失眠多梦,急躁易怒,两颧潮红,咳呛气急、痰少质粘,时时咯血,血色鲜红,男子遗精,女子经闭,舌红少津,脉细数无力。治法为滋阴润肺,方药选百合固金汤加减:百合20 g,沙参18 g,玄参15 g,生地黄15 g,熟地黄15 g,山药18 g,百部12 g,白芍15 g,川贝母10 g,麦冬12 g,桔梗10 g,甘草6 g。水煎服,1剂/d。若咯血者,可选加阿胶12 g、三七末3 g、仙鹤草20 g、紫珠草30 g、白及12 g。

    1.2.2 阴虚火旺 骨蒸潮热,盗汗量多,头晕耳鸣,两颧潮红,咽燥口渴,咳呛气急,痰少质粘,或吐稠黄痰,时时咯血,血色鲜红。舌质红绛少津,苔薄黄而干,或光剥;脉象细数。治法为补益肺肾,滋阴降火,止血杀虫。方药选择秦艽鳖甲散加减:秦艽15 g,鳖甲30 g(先煎),知母12 g,青蒿12 g,地骨皮15 g,银柴胡12 g,胡黄连10 g,乌梅6 g,麦冬15 g,沙参15 g,玄参15 g,生地黄15 g,甘草6 g。水煎服,1剂/d。若盗汗甚者,加浮小麦30 g、五味子6 g、煅牡蛎30 g。失眠者,加夜交藤30 g、枣仁15 g。咯血者加服十灰散。
, 百拇医药
    1.2.3 气阴两虚 咳嗽日久,午后低热,自汗盗汗,纳呆便溏,神倦乏力,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数。治法为益气健脾,养阴润肺。方药选保真汤加减:党参15 g,茯苓12 g,白术10 g,黄芪12 g,天冬、麦冬各12 g,熟地黄15 g,白芍12 g,地骨皮12 g,黄柏9 g,知母10 g,百部10 g,扁豆12 g,炙甘草6 g。水煎服,1剂/d。食少腹胀便溏,忌用地黄、麦冬、阿胶、黄柏,知母,以免滋阴碍运、苦寒伤脾,酌加扁豆、肉豆蔻、砂仁、薏苡仁、芡实、神曲、鸡内金等以健运脾土;咯血,可加阿胶、仙鹤草、茜草根、侧柏叶、藕节、三七等止血;潮热盗汗自汗,可加白薇、银柴胡(易柴胡)、玉竹、鳖甲、乌梅、煅龙骨、煅牡蛎、糯稻根、瘪桃干、麻黄根、浮小麦、山茱萸等退热除蒸、敛营止汗。

    1.2.4 阴阳两虚 咳呛咯血,劳热骨蒸,盗汗遗精,声嘶失音,形体瘦弱,自汗,喘息气短,浮肿,便溏。舌质淡胖,边有齿印,脉微细。治法为滋阴补阳,培元固本。方药选补天大造丸加减:党参18 g,白术12 g,当归10 g,黄芪15 g,山药18 g,白芍12 g,茯苓15 g,枸杞子12 g,紫河车12 g,龟板30 g(先煎),熟地黄15 g,鹿角5 g,麦冬12 g,冬虫草9 g,炙甘草6 g。气逆喘息,配加冬虫夏草、诃子、钟乳石等摄纳肾气;心慌,可加紫石英、丹参等镇心宁神;五更泄泻,可加煨肉豆蔻、吴茱萸、补骨脂、益智仁、五味子、肉桂、煨干姜等补火暖土,固肠止泻;肢冷脉沉迟,可加肉桂、干姜、巴戟、锁阳等,温补肾阳。
, http://www.100md.com
    1.3 观察指标 治疗1、3、6个月后评价疗效,重点观察临床症状好转率、痰菌转阴率及影像学好转率。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效果比较 治疗1个月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好转率、痰菌转阴率及影像学好转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及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好转率、痰菌转阴率及影像学好转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比较 100例患者中有7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发生肝功能异常,ALT>40 U/L,经过保肝药物治疗后好转,其中观察组有3例,对照组有4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 百拇医药
    3 讨论

    肺结核在中医中称为肺痨,是指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弱性肺系病证。病轻者诸症间作,重者则每多兼见[5]。本病名称,历代所用甚多,变迁不一,故李中梓曾有“使学者惑于多岐”之说。归纳而言,以其有传染性而定名的有尸注、劳疰、虫疰、鬼疰、传尸等名称。临床表现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等为特征,可伴有胸痛、疲乏、消瘦等,常有与肺痨患者密切接触史[6]。本病之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四个主症,虽其他疾病亦可出现,但肺痨四大主症有它本身的特点[7]。

    肺痨的病因病机基本可以分为两方面:(1)痨虫传染:《三因方·劳瘵诸证》明确指出:“诸症虽日不同,其根多有虫。”此与现代医学的“结核杆菌感染”致病说是相一致的。凡与病者密切接触,致痨虫侵入人体为害,是形成本病的外在条件[8]。(2)气血虚弱:凡禀赋不足、后天失养,耗伤气血津液,则痨虫乘虚而入,发为本病,此乃致病之关键。如《仁斋直指方。痨瘵》日:“人能平时爱护元气,保养精血,瘵不可得而传……精血内耗,邪气外乘。”可见,肺痨的致病因素,不越上述内外二因,其主要病机是“虚”,尤以阴虚为主。病变部位,初起主要在肺,常可累及脾、肾,也可影响心与肝。“其邪展转,乘于五脏。”, 百拇医药(郝红)
上一页1 2 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