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学创新》 > 2015年第18期
编号:12556651
以患者为中心的中西医结合医疗之新思维(3)
http://www.100md.com 2015年6月25日 《中国医学创新》 2015年第18期
     3.4 中西医结合的科研支持力度不足 中西医在很长时间,没有得到预期的发展,除了文章之前讲过的一些因素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中西医结合的研究得到的扶植力度不足,以2008年和2012年为例,广东省中医药局科研课题的立项课题经费只有0.5万元,在2012年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的课题清单中,中药和中西医结合的项目所占的总数比重和资金资助比重都非常少,而传统医药和中西医结合所涉及到的项目都因为实验手段和条件以及对象的限制,所需要耗费的时间和费用都很多,这都不利于中西医结合医疗研究成果的发现和转化。

    4 中西医结合医疗未来发展建议——紧紧围绕“以患者为中心”这个发展前提

    4.1 从人才培养、多种资本参与和信息宣传等方面提高中西医结合医疗的可及性 为方便患者就医,更多的享受到中西医结合医疗的治疗优势,国家应当从人才的培养,机构的建立和评价,资本的参与以及信息的宣传方面给予政策的引导和支持。

, http://www.100md.com     在中西医结合专业学制方面,加强部门的协调,促进和完善中西医结合学历教育,扩大高层次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规模,进一步加强中西医结合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骨干的培养;在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审批和监督方面,要考虑到传统中医药同西医的不同,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

    同时鼓励更多的医疗机构设置中西医结合门诊,鼓励民营资本参与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建立,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因为预算不足而导致的优秀人才不到位和流失的现象,而且民营医院的管理更具有弹性和科学性,可以为现在发展缓慢的中西医结合医疗提供新的模式。

    4.2 将中西医结合医疗手段更多纳入全面医保范围 在确保治疗效果的同时,为了降低患者就医的医疗成本,国家应将中医适宜技术和合适的医诊疗服务项目纳入医保报销范围。组织中医药专家和医疗卫生机构对部分未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的中医诊疗服务项目和适宜技术进行研究论证和筛选,将已发展为临床诊疗必需、符合基本医疗保险诊疗目录有关规定的中医诊疗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和住院支付范围。同时实行中医诊疗项目登记制度,促进定点医疗机构加强内部管理,规范医疗服务行为,确保医保基金安全有效运转。
, 百拇医药
    4.3 科研方面的大力支持 要想让患者接受更好的治疗手段,中医学结合医疗就需要不断地创新和发掘,但是因为实验手段和条件以及对象的限制,项目进程转化所需要耗费的时间和费用都是很多,这就需要政府及科研部门对中西医结合医疗的项目在评审方面以及资金资助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包括中医药局的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重大攻关课题等。

    4.4 中西医结合的护理推广和疾病末期的安宁治疗 无论在疾病的哪个阶段,以“患者为中心”,增进住院病患的舒适感都是护理工作的重心所在。中西医结合护理研究主要是通过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对中医护理理论和临床护理实践的作用机理进行深入的研究,使其标准化与客观化。中、西医学是风格不同的两种理论体系,中医学是建立在整体、立体思维基础上,强调从宏观整体揭示人体生命活动规律,以辨证、宏观、定性、自然疗法为特点。西医学是建立在直观、线性思维基础上,注重探析人体微观结构和功能,以辨病、定位、定量、对抗性治疗为特点。所以中医护理更侧重于以“证”为中心,西医护理则侧重于以“病”为重点。两者有机结合,使护理发展更趋完善[12]。
, http://www.100md.com
    尤其在疾病末期阶段,积极地侵入性地治疗已不能改变生命的结束进程,反而会加重患者的病痛,降低其生活质量,此时辅以温和的中医料理,反而能缓和其情绪,增加其舒适感,例如:恶性肿瘤的末期病患,可以采用安宁治疗,其目标是为患者提供积极的支持,通过减轻疼痛或缓解其他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13]。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改善症状及证候,除传统的姑息性手术、放疗、化疗外,还包括疼痛控制、介入治疗、置管引流加药物灌注化疗及心理支持[14]。中医药安宁治疗从整体观念出发,扶正祛邪;结合现代科技,中药剂型的多样化给患者更多的选择。姑息治疗在疾病不同阶段,侧重点不同,早期治疗症状及缓解根治性抗癌治疗副作用,保持生活质量;中期减轻痛苦,改善生活质量;晚期提供临终关怀及善终服务。

    全球已经有140多个国家采用中国的传统医学,中西医结合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朗,但是作为中医的发源地,我国中西医结合的发展远低于预期[15]。所以本文,试图通过一种新的思维模式来考虑中西医结合的模式和中西医结合的关键问题所在,希望可以为国家的新医学发展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思路。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杨云松.中西医结合研究史论[D].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9.

    [2]陆金国.中西医结合专题文献的计量学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

    [3]陈士奎.中西医结合定义探析[J].江苏中医药,2005,26(l):5-10.

    [4]李致重.再论“中西医结合”的定义[J].湖北中医杂志,2003,25(6):3-4.

    [5]陈可冀,宋军.病证结合的临床研究是中西医结合研究的重要模式[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6,8(2):1-5.

    [6]王旭,陈天明,杨大锁,等.中西医结合医院人才队伍建设现况及对策[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08,19(4):30-32.
, 百拇医药
    [7]陈可冀,吕爱平,陈士奎,等.中国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状况调查报告[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26(6):485-488.

    [8]刘兴方,韩学杰,信富荣,等.中医药在医保医疗服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卫生经济,2012,31(8):36-38.

    [9]蔡晓丽,张捷,杨发明,等.中医药特色技术医保地位及对策研究[J].医学信息,2002,27(9):412-413.

    [10]马家忠,张洪雷.融贯论视域下的中西医结合[J].医学与哲学,2012,7(33):65-66.

    [11]彭静.对当代中西医结合医学的思考与探讨[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30):130-132.

    [12]王伟,陈可冀.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思路与方法[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20(2):136-137.

    [13]许成贵.中西医结合治疗中晚期恶性肿瘤的临床观察及抗肿瘤中药的发展[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8):141-142.

    [14]宋军.中西医结合医学在中医药创新发展中的作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29(4):354-356.

    [15]陈珞珈.中国中医医疗服务需求与利用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30):130-132.

    (收稿日期:2015-01-16) (本文编辑:周亚杰), 百拇医药(张秋 李大平)
上一页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