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学创新》 > 2015年第19期
编号:12556580
人群血清促炎因子水平与心电图ST—T改变的相关性分析(3)
http://www.100md.com 2015年7月5日 《中国医学创新》 2015年第19期
     样本人群代谢综合征患病率为17.4%,代谢综合征患者(162例)hs-CRP水平为(4.72±0.38)mg/L,高于无代谢综合征患者(931例)的(3.24±0.92)m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07,P<0.05)。

    Rose问卷心绞痛的总检出率为15.2%。心电图ST-T正常患者(858例)中,Rose问卷心绞痛(54例)的检出率为6.3%;心电图ST-T异常患者(235例)中,Rose问卷心绞痛(112例)的检出率为47.7%,显著高于心电图ST-T正常患者( 字2=5.68,P<0.05)。Rose问卷心绞痛患者(166例)中,有心电图ST-T改变者(112例)占比为67.5%,有32.5%无心电图ST-T改变;有心电图ST-T改变者较心电图无ST-T改变者,有较高的心绞痛风险(OR=13.56),而心电图有明显ST-T改变者,其心绞痛风险最高(OR=32.18);即使仅有心电图ST-T轻度改变者,仍然有较高的心绞痛风险(OR=7.28),见表1。
, http://www.100md.com
    3 讨论

    心电图检查是早期发现心血管危险因子的常用检查方法。ST-T改变是最常见的心电图异常[5]。ST段代表心室除极完毕尚未复极的一段时间,具体指QRS波解终点至T波起点间的线段。ST段为缓慢复极期,此时相主要是细胞膜上钙离子内流过程,ST-T段的电生理活动对维持心脏正常运转具有重要作用。

    ST-T异常是冠心病心肌缺血的主要心电图表现。有研究通过冠脉造影证实,心电图ST-T改变的演进诊断冠心病的准确率达50%甚至60%以上[6-8]。临床或人群健康检查的心电图中,常见不同程度的心电图ST-T异常,部分可能因冠心病或其他可知的原因如甲亢、贫血等所致,但也有一定比例的个案原因不明。因此,也有学者认为心电图ST-T改变早期诊断冠心病的价值不高[9]。ST-T异常患者多表现为心悸、困倦、乏力、多梦、失眠、注意力分散、记忆力下降、工作吃力、月经不调等躯体反应及烦躁、忧郁、恐惧、悲观失望、等情绪反应。除了已知的疾病因素之外,原因不明的ST-T段异常的发生可能与以下因素相关:(1)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不良饮食习惯问题凸显,高热量、高脂肪饮食可导致肥胖、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风险增加;(2)三餐不规律、吸烟、酗酒、熬夜、长时间操作电脑等不良生活方式,环境污染、饮食污染也可引起心电图改变;(3)近年来,社会市场竞争激烈,人们长期处于紧张的工作环境下,容易出现心理失衡和焦虑症、抑郁症。上述因素导致机体神经-内分泌系统失调,影响心脏电活动,出现心电图ST-T改变。刘立旻等[10]报道,血小板增多与心电图ST-T段异常存在正相关。
, 百拇医药
    2003-2007年Prineas等[5]对美国年龄≥45岁的20 962例全国性样本进行的REGARDS研究显示,受试人群中28%存在≥1种主要心电图异常,年龄≥65岁者异常患病率高达35%。最常见的心电图异常为T波异常,明显ST异常6.8%,轻度ST异常8.0%;明显T波改变19.1%,轻度T波改变20.4%。本研究中,心电图ST-T改变发生率为21.5%,有明显ST-T改变者9.0%,稍低于美国同期研究数值。饶栩栩等[11]对1981-1984年广州番禺35~54岁农村人群的心电图分析发现,其心电图ST-T改变发生率为20.5%,有明显ST-T改变者13.2%。两个样本人群均为农村人群,两个研究相隔20年,20年间农村物质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本研究心电图有明显ST-T改变者却更少,提示与两地人群间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生活习惯、膳食谱等的差异存在某些关系。本研究农村人群的心电图ST-T异常率已接近发达国家,提示心血管病预防形势严峻。亟须研究hs-CRP在中国人群的分布特点及其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本研究证实,血管炎性标志物与心电图ST-T改变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而ST-T段异常对代谢综合征、冠心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提示作用[10]。一旦发现身体炎症因子水平异常上升或心电图ST-T段异常后,应给予积极干预措施,控制体重、血压、血脂、血糖,改变生活方式,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
, http://www.100md.com
    炎性过程在冠心病的病因学和预后中扮演重要角色。血管炎性标志物是动脉粥样硬化病理生理过程的研究热点。CRP由炎症产生,已产生的CRP又作为促炎因子参与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内炎症的发生与发展,CRP既是果,也是因。在血管内皮的脂质条纹阶段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检测到CRP支持这一观点[12]。Miller等[13]认为,无传统的冠心病因素(吸烟、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糖耐量异常或糖尿病)者CRP升高罕见,CRP并非冠心病独立危险因素,采用CRP筛查冠心病不宜提倡。2003年AHA与CDC发表联合声明认为,10年内冠心病发病危险为10%~20%(中危)及以上者才需测定CRP。但也有一些研究认为,CRP有助于发现用其他方法(如胆固醇检测)不能发现的某些冠心病危险人群[14],因此冠心病低危人群亦需测定CRP。戴鹏等[15]认为,hs-CRP与冠心病的发展密不可分。

    本研究发现,样本人群平均hs-CRP水平仅为(3.46±1.14)mg/L,其中代谢综合征患者最高(4.72±0.38)mg/L,但仍然低于西方国家的平均水平。该发现与日本学者Yamada等[16]的研究结果相似。日本人的CRP分布在较西方人低的水平,但仍与动脉粥样硬化呈正相关关系。

    血清促炎因子与代谢综合征患者存在明显的相关性,但是,血清促炎因子与ROSE问卷心绞痛、心电图ST-T改变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利用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分析了血清促炎因子与ROSE问卷心绞痛、心电图ST-T改变的相关性,结果显示,代谢综合征患者及ROSE问卷心绞痛样本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群;有心电图ST-T改变者,其血清CRP水平较心电图无ST-T改变者高,两者呈正相关。心电图异常患者中,心电图异常越严重者,其血清促炎因子水平越高,心绞痛相对危险度也越高。而且hs-CRP水平在有心电图ST-T改变者、ROSE问卷心绞痛、代谢综合征中呈增加的趋势,说明促炎因子与心血管疾病存在某些相关关系。, 百拇医药(连子斌等)
上一页1 2 3 4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