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学创新》 > 2015年第27期 > 正文
编号:12583368
阎洪臣教授运用补中益气汤验案举隅(1)
http://www.100md.com 2015年9月25日 中国医学创新2015年第27期
     【摘要】 阎洪臣教授善用补中益气汤治疗各种疑难病症,认为掌握辨证论治精髓,即可彰显中医疗效,临床病症错综复杂,只要辨证具有气虚证表现者,不必拘于病名,均可应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之。气虚头痛,补中益气汤加蔓荆子,痛甚加川芎,顶痛脑痛加藁本、细辛,诸头痛,并用此四味足矣。反复发作的外阴溃疡,以益气升阳,除湿清热为法。补中益气汤合白鲜皮、地肤子、 苦参治疗而痊愈。补中益气汤重用黄芪,以益气托毒治疗淋巴细胞白血病伴红皮症,效若桴鼓。取甘温除热之意,用之治疗不明原因发热,4剂热退;承阎师法,治疗1例ANCA相关性血管炎,以气虚发热为主要表现,亦取得满意疗效。

    【关键词】 名老中医; 临床经验; 疑难杂症; 补中益气汤

    阎洪臣教授是长春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主任医师、国家级名老中医,全国第四、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阎洪臣教授重视辨证论治,认为各种疑难病症,未尽有对应中医病名,治之必以辨证为先,在辨证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立法,并选用与法相适应的有关方剂及药物,理、法、方、药、四者环环相扣[1]。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由黄芪、人参 ( 党参)、当归、炙甘草、陈皮、升麻、柴胡、白术组成,有益气升阳、调补脾胃等功能。以少气懒言,四肢无力,饮食无味,中气下陷,大便溏软,舌淡苔白,脉虚软无力为辨证要点。举阎老运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方治疗验案4则。

    1 头痛

    某女,头痛反复发作7年,西医诊断高血压病(2级),口服降压药,血压可降至正常,但仍时有头痛而发,遇劳加重,反复求诊,医者多与平肝潜阳、育阴潜阳、通络息风等法均不见效。现症:头痛,遇劳加重,心中烦乱,气短乏力,面白,胸闷,口苦,舌质淡,苔白,脉洪大。中医诊断:头痛(气虚证),以益气升阳为法,方选补中益气汤加蔓荆子15 g,川芎15 g,藁本15 g,10付后复诊,症状均明显减轻,头痛未发,诉2付后头痛即显著缓解。

    有医者据 “不通则痛”的原理,予活血化瘀的药治疗偏头痛,并取得很好的临床效果[2]。中医认为“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巅高之上,唯风可达”。风邪外袭,上犯巅顶,伏于经络,清阳之气受阻,气血不畅而发。故医者多与平肝潜阳、育阴潜阳、通络息风等法治疗该患,然辨证未明,故未果。夫脾胃虚者,因饮食劳倦,心火亢盛,而乘其土位,其次肺气受邪,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与下焦,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胞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能两立,一胜则一负。脾胃虚弱则下流肾肝,阴火乘其土位。故脾胃之证,如得之则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盖阴火上冲,则气高而喘,身烦热,为头痛。《内经》曰“劳者温之,损者温之”。胃为水谷之海,又云:肠胃为市,无物不包,无物不入,寒热温凉,皆有之。其为病也不一随证加减,头痛加蔓荆子,痛甚加川芎,顶痛脑痛加藁本,细辛,诸头痛,并用此四味足矣。

    2 外阴溃疡

    患者某女,40岁,反复阴唇溃疡伴骚痒1年余,诊后症减,3~4日复发,现症:自感乏力,易外感,尿道口有灼热感伴骚痒、刺痛,面淡萎黄,舌质淡,苔白,脉浮大而数。中医诊断:阴疮(正气虚邪恋),以益气升阳,除湿清热为法。方选补中益气汤合白鲜皮15 g,地肤子15 g,苦参10 g,10付而愈。

    阴疮为外阴或阴户局部红肿、结块疼痛、溃疡者,与西医外阴溃疡相似。多因下焦温热,气血壅滞,蕴结成毒,腐肉成脓故阴部生疮,红肿热痛,黏稠臭秽,为湿热邪毒之佂,多为口服清热利湿之品或合用外洗治疗[3]。然亦有反复发作者。阎师认为:反复发作的溃疡,多以本虚标实为主,气虚为本,湿热为标,治宜健脾益气,除湿解毒(清热)。论治时,注意分析判断,作为治疗用药。衰久知“邪之所凑,其气必须”,同理治疗,肛周脓肿,久不封口时,亦用补中益气汤加味取得疮口收敛,益气托脓之效。但见久病不愈需细辨气血阴阳,气血亏虚则疮疡毒脓不外泄,及陷于内但见局部之热、毒象,不见全局之虚损,过用苦寒,正气甚损,及脾及胃则溃后脓水清晰久不收口。《青囊秘诀》中谓痈疽未溃之前,以化毒为先,即溃之后以补正为急。”

    3 淋巴细胞白血病伴红皮症

    患者陈某,男,64岁,颈部淋巴结肿大反复发作4年余,加重伴颈部皮肤破溃1个月就诊。患者于4年前发现颈部淋巴结肿大,于某三甲医院血液科经骨穿、流式细胞仪检测等诊断慢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服用苯丁酸氮芥后一度稳定,1年前复发查颈淋巴结活检:形态符合淋巴瘤改变。右侧较大40 mm×11.7 mm左侧较大,60 mm×26 mm,每月于北京某三甲医院就诊应用药物具体不详,1个月前出现左侧颈部红肿皮肤破溃、渗出。于北京、长春多家三甲医院,诊红皮病,无有效方法。就诊时现症:皮肤色红,渗出黄水,形体适中,伴痒肿,乏力纳差,尿便如常。

    中医诊断:疮疡(阴证)拟益气托毒为法。方:黄芪 40 g,党参20 g,升麻10 g,柴胡10 g,当归15 g,陈皮 15 g,白术15 g,甘草10 g,地肤子15 g,白鲜皮15 g,水煎服,药后3付渗出脓水减少,7付皮肤无渗出,色红减轻,痒减轻基本愈合结痂。舌质红苔微腻,前方加 茯苓30 g,车前子30 g。14付药后颈部淋巴结缩小,皮肤愈合,肿消褪,皮色减轻。

    该患西医诊断白血病、红皮病均为疑难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西医常用氟达拉滨单药或联合环磷酰胺治疗[4]。Poulalhon等[5]用英夫利昔单抗治疗取得显著疗效,但其价格昂贵,尽管有报道运用中医中药综合治疗红皮病取得良好的疗效[6],并未在国内广泛应用。同时,该患药物应用中使免疫功能进一步受损,患者皮肤破溃为感染所致或为肿瘤进展而致。中医临床难以诊治。以证而见诊为疮疡。其辨证首先要分阴阳。《素问》“善诊者,查色按脉,先别阴阳”。顾世澄《疡医大全·论阴阳法》凡诊视痈疽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医道之纲领,……可以一言以蔽之,曰阴阳而已”,辨清阴阳属性,就少发生原则性错误,同时辨治时不能只看局部现象,要四诊合参,整体出发,抓疾病本质。该患易受局部证候影响,皮色红肿,黄色渗出,易诊为阳证。二受西医感染观念影响,认为感染皆是热证,而误治。从整体看患者久病,化疗等均致虚损,结合乏力脉沉细故辨为阴证。方拟补中益气汤加味。重用黄芪。黄芪,甘,微温,归脾,肺经。生用益气固表,利水消肿,炙用补气、升阳。张元素《珍珠囊》及汪昂《本草备药》均称其为“疮家圣药。”黄芪益卫固表托毒生机等扶正祛邪作用,于其增强免疫功能有关,也与其抗菌、抗病毒作用有密切关系。我国现存最早医学专著《五十二病方》中已有“肉疽倍黄芪”之说。而《灵枢·痈疽》八十条有阐述“营卫稽留与静脉之中,则血涩而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壅遏不得行,故热,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师曰: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气血充盛不仅不易发生疮疡病,即使爱发病后只要气血旺盛,正气充足,缩短病程。疮疡溃后,必须靠水谷精微的充养,以利气血恢复,调理脾胃,生化有源,易于生肌收口,使疮疡愈合。 (仕丽 樊兵权 王健)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