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学创新》 > 2015年第35期
编号:12760639
早期Vogt—小柳原田病的眼底特征和治疗分析(2)
http://www.100md.com 2015年12月15日 中国医学创新 2015年第35期
     1.2 方法

    1.2.1 检查 所有患者均行视力、裂隙灯显微镜、间接检眼镜、眼底彩色照相及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F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等检查,具体方法如下。

    1.2.1.1 FFA检查 采用日本Topcon视网膜照相机(型号:TRC-50DX),20%荧光素钠3 mL(中国,广西);皮试无过敏者于5 s内经手背静脉快速推注,记录影像,观察时间15 min。

    1.2.1.2 OCT检查 采用德国海德堡SPECTRALIS OCT进行检查,激光光源波长870 nm,以黄斑中心凹为注视点,扫描黄斑区上下血管弓范围内的视网膜,扫描方式为垂直或水平线形扫描,扫描间距240 μm。治疗后随访过程中使用Follow up功能准确定位,重复治疗前的扫描位置和扫描参数。

    1.2.2 治疗 参考文献[4]的糖皮质激素治疗方法:口服泼尼松1~2周,初始剂量1.0~1.5 mg/(kg·d),1次/d;随病情减轻逐渐减量至维持量15~20 mg/d,治疗半年以上,同时给予营养神经及改善微循环药物,随访观察视力、眼底及OCT的变化情况。
, 百拇医药
    2 结果

    2.1 眼底表现 所有患者均可见视乳头水肿、充血,视网膜色泽较红,不同程度的视网膜水肿,视网膜皱褶及多发性浆液性视网膜脱离(图1)。

    2.2 FFA表现 造影早期双眼后极部及视盘周围大量针尖样细小点状强荧光,随造影时间延长,渗漏增多并出现融合;晚期后极部及/或盘周视网膜出现特征性的多湖状荧光素积存(图2)。荧光积存区边缘低荧光,与OCT显示的视网膜下间隔对应。23只眼合并视盘表面毛细血管扩张,晚期视盘荧光着染、渗漏。

    2.3 OCT表现 黄斑区及/或视乳头周围显示多发性神经上皮层脱离,神经上皮增厚;视网膜神经上皮呈泡状或多囊样隆起,脱离区内可见中高反射信号存在,形成视网膜下间隔,将视网膜脱离区隔成多个大小不等的囊腔(图3)。

    2.4 治疗效果 治疗1~2周后,视网膜水肿明显减轻,3个月后病变基本消退;OCT显示病变区神经上皮脱离高度明显下降至接近正常,视网膜下间隔消失(图4),但IS/OS光带不均匀,可见颗粒状强反射信号。患者视力均获不同程度提高,治疗3个月后视力>0.8的共52眼。治疗过程中无并发症出现,维持治疗半年以上未见复发。
, 百拇医药
    3 讨论

    VKH是一种双侧全葡萄膜炎,病因不清,多认为其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5-6];双眼同时或先后发病是该病的一个重要特征,双眼同时发病者占77.6%;如双眼先后发病,其时间间隔通常小于10 d[7]。本组患者均为双眼发病,其中5例主诉单眼视力下降,经检查后发现双眼病变,可能因为另眼发病较晚,症状较轻,未能引起患者注意。故主诉单眼视力下降且眼底检查见视网膜水肿、多发性脱离的患者,一定要仔细检查对侧眼,以免漏诊及误诊。但极少数情况下可出现单眼VKH,可能是一眼发病后及时给予治疗,使另一较轻眼的病情得到迅速缓解。单眼发病的VKH应与急性后巩膜炎相鉴别[8-9]。

    VKH具有典型的临床表现。该病好发于20~50岁青壮年,男女比例相似;病程具有显著规律,临床主要分为4期[10-11]。(1)前驱期(发病前3~7 d):出现头痛、耳鸣、感冒样症状等,严重者可有脑膜刺激症状。(2)后葡萄膜炎期(发病后2周):双眼同时或先后出现视力急剧下降,表现为弥漫性脉络膜眼、视乳头充血水肿或浆液性视网膜脱离等后葡萄膜眼症状,此时一般不出现前葡萄膜炎表现,或仅有轻微前葡萄膜炎表现。(3)前葡萄膜受累期(发病后2周~2个月):炎症侵及眼前节,出现角膜KP、房水细胞、房水闪辉等前葡萄膜炎表现,同时伴有后葡萄膜炎及浆液性视网膜脱离。(4)前葡萄膜炎反复发作期(发病后2个月):患者未及时治疗,导致炎症反复发作,出现全葡萄膜炎表现,以肉芽肿性前葡萄膜炎为特征,并有晚霞状眼底和Dalen-Fuchs结节,造成严重的视力不可逆丧失。对于急性发病的患者进行早期的诊断和及时的治疗,可阻断上述疾病演变过程。本组患者中绝大部分为青壮年(77.8%),男性稍多;病程均不超过1个月,以后葡萄膜炎期为主,无前葡萄膜炎改变,与前述后葡萄膜炎期的表现一致,属于VKH的早期阶段。
, http://www.100md.com
    FFA的典型改变为早期出现的RPE水平的多发性针尖样点状高荧光,这些高荧光点逐渐融合、扩大,晚期形成特征性的多湖状荧光素积存;部分伴有视盘毛细血管扩张及荧光渗漏,故有一部分患者易被误诊为视神经视网膜炎。高荧光点多位于脉络膜炎症部位,由于色素上皮屏障破坏,荧光素通过脉络膜毛细血管进入视网膜下,形成造影晚期典型的多灶性视网膜脱离的表现[12]。另外,一些患者会有明显的前驱期症状,本组中即有16例曾出现头痛、耳鸣等症状,故发病前数日的情况亦需作为问诊要点,可帮助早期正确诊断。

    OCT分辨率高,能很好地观察视网膜、脉络膜形态结构,清晰显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色素上皮层、脉络膜毛细血管层等组织结构的变化,客观量化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的高度以及脉络膜厚度。有统计认为早期VKH患者的OCT表现100%异常[13]。VKH急性期的典型表现为浆液性神经上皮脱离或视网膜内液体积聚,这一改变对VKH的早期诊断有重要价值[14]。本组患者均出现OCT的异常,主要表现为多发性浆液性神经上皮囊样脱离,脱离区内见点状、片状中高反射信号,并形成视网膜下间隔。另外还伴有神经上皮增厚或层间劈裂,IS/OS光带破坏等。本研究结果和相关文献[15-17]报道一致。视网膜下间隔的形成可能与脉络膜炎症、血管渗出液增多等病理改变有关,Yamaguchi等[17]认为这些视网膜下间隔由纤维蛋白等炎性成分组成,亦是形成视网膜浆液性脱离的原因。激素治疗可使视网膜下间隔吸收。

    临床中应注意VKH与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视神经网膜炎的鉴别诊断。CSC多为单眼发病,OCT检查可用于鉴别二者。CSC常表现为黄斑区的神经上皮脱离及小的色素上皮脱离,脱离区呈拱形隆起,无皱褶,神经上皮无增厚,脱离区内均匀的低反射信号。FFA的典型表现也可用于鉴别,CSC多表现为黄斑区单个荧光渗漏点,渗漏形态呈墨迹样或炊烟样。VKH的视乳头荧光渗漏,类似视神经网膜炎的表现,有时会误诊;但视神经网膜炎并无视网膜浆液性脱离等改变,详查眼底不难鉴别。, 百拇医药(邵玲 杜敏 闫淑)
上一页1 2 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