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学创新》 > 2015年第36期
编号:12760486
DSA与CTA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2)
http://www.100md.com 2015年12月25日 中国医学创新 2015年第36期
     8月,本院选取64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DSA与CTA两种方法进行诊断,并对DSA与CTA诊断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应用价值进行了分析。现就有关内容作如下陈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8月-2015年8月本院收治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64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8例,女26例;年龄30~75岁,平均(51.5±3.6)岁;均以突发性剧烈头痛为主要症状。

    1.2 诊断方法 全部患者分别行CTA检查和DSA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

    CTA检查:常规行CT扫描及CTA检查,头颅CT平扫确定CTA扫描范围,层厚6 mm,电压120 kV,电流160 mAs。采用16排螺旋CT机(CTASIEMENS公司生产)进行扫描,固定头部,确保颅底与基线平行,从鞍底至其上8 cm处进行扫描。经肘正中静脉使用高压注射器注射碘海醇80~120 mL,流率4~6 mL/s,延迟10~20 s后扫描。通过计算机工作站对原始图像进行处理,最大强度投影法(MIP)和表面阴影显示法(SSD)重建。图像采集时间1 min,后处理时间15 min。增强扫描重建后的数据由Vitrea 2工作站录入,应用容积显示重组(VR)迅速重组血管及颅骨,并去除颅骨图像经MIP重建血管,结合原始横断图像,对血管及病变进行分析。
, 百拇医药
    DSA检查:采用innova 4100-iq数字减影机(美国GE公司生产)进行检查,使用Advantage Workstation 4.3系统。股动脉插管后,利用Seldinger技术行全脑血管造影,矩阵1024×1024。选取标准前后位、侧位进行投照,旋转DSA成像及血管三维重建进行观察。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种方法检查阳性率的比较 DSA检查阳性48例,阳性率为75.0%,动脉瘤直径≥5 mm者33例,直径<5 mm者13例,脑动静脉畸形2例;CTA检查阳性45例,阳性率为70.3%,动脉瘤直径≥5 mm者

    30例,直径<5 mm者12例,脑动静脉畸形2例,漏诊1例。两种方法检查阳性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字2=0.3539,P>0.05)。
, 百拇医药
    2.2 两种方法检查动脉瘤测量数据的比较 DSA和CTA检查测定动脉瘤及动脉瘤口直径、全部动脉瘤及动脉瘤口直径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多因脑动静脉及脑动脉瘤畸形破裂所致,破裂出血可造成脑部血肿,并遗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5]。临床上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金标准为DSA检查,但患者配合差,检查操作比较复杂,不利于急诊检查工作的开展及实施[6]。而64排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的应用使得扫描速度大幅度提升,其具备有诊断微小动脉瘤及脑动静脉畸形的能力,能够实现“各向同性”体素的采集[7],经较强的后处理功能可以有效显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及具体情况。针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临床上立即行CTA检查,鉴于其迅速地扫描速度及强大地后处理,可进一步缩短检查及诊断的时间,使宝贵的手术时间能够得到充分利用[8]。然而,CTA检查对直径<3 mm的较小动脉瘤的显示及对动脉瘤部位、瘤体形态、Wills环及瘤颈宽窄的显示均存在不足[9]。本研究1例动脉瘤患者出现漏诊,究其原因在于此动脉瘤位于左侧大脑中动脉起始段Willis环拐角处,大小为2 mm,不容易观察[10]。而DSA检查采用减影技术,可较好地对颅骨影像进行屏蔽,借助DSA检查观察此类病例比较方便,不易出现漏诊情况[11]。临床采用DSA进行检查,能够清晰显示脑动脉瘤部位、数目、瘤颈宽窄、侧支循环及脑血管各级分支等情况,还可对脑动静脉畸形部位、畸形血管团大小、供血动脉、循环时间、及是否伴有动静脉瘘等进行显示,在诊断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方面具有明显效果[12-13]。DSA检查可为血管内栓塞治疗提供可靠的解剖依据,部分患者在确诊后即刻进行介入治疗[14]。不仅能够减少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发生,患者住院治疗的费用也会有所降低。有关文献[15]报道,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生后,3 d内及3周后利用DSA检查进行疾病诊断,在提高病变检出率的同时可以有效避开脑血管痉挛高峰期。需要注意的是,脑血管痉挛期行DSA检查可出现较多并发症,可促使病情进一步加重,所以应根据患者症状及病情对DSA检查的时间窗进行选择。
, 百拇医药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诊断阳性率、测量动脉瘤及动脉瘤口直径方面,CTA诊断与DSA诊断结果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CTA诊断相比,DSA诊断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阳性率较高,且在测量动脉瘤及动脉瘤口直径方面,DSA检查效果要略好于CTA检查效果。说明DSA检查作为诊断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金标准,仍不能被替代。

    综上所述,DSA诊断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在患者病情允许的条件下尽早进行DSA诊断,可发现大多数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其与CTA检查相比,DSA诊断能够有效诊出较小动脉瘤,不易出现漏诊情况,且对脑动静脉畸形部位、供血动脉、动静脉瘘等的检查具有明显效果,因此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朱合伟,张元立,阮素娜,等.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的诊断[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2,28(9):1326-1329.

    [2]陈前丽,杜玉清,林建余,等.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的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2,28(9):1330-1333., 百拇医药(章志明 王硕 刘奇)
上一页1 2 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