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学创新》 > 2016年第35期
编号:12982238
两种不同类型弱视儿童治疗前后多焦视网膜电图变化的对比(2)
http://www.100md.com 2016年12月15日 《中国医学创新》 2016年第35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3年3月-2014年10月到本院就诊确诊为斜视性弱视30例(30眼),屈光参差性弱视30例(30眼),年龄4~12岁,平均(7.26±5.37)岁。入组患儿均常规进行远近视力、眼位、眼底、裂隙灯、阿托品散瞳验光检查,所有患儿均未进行任何形式的弱视治疗。其中男24例,女36例;右眼22例(36.67%),左眼38例(63.33%);注视性质均为中心注视,均无屈光间质混浊及其它眼病。该研究已经本院伦理学委员会批准,患儿及家属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病例纳入标准:根据全国儿童弱视斜视组定制的标准[5]进行诊断,所有患儿均符合弱视诊断。斜视性弱视:单眼性斜视形成的弱视;屈光参差性弱视:双眼远视性球镜屈光度数相差 1.50DS,或柱镜屈光度数相差1.00DC,因屈光度数较高眼形成的弱视。排除屈光不正性及形觉剥夺性弱视。

    弱视的治疗:患儿散瞳验光给予合适的眼镜,矫正屈光不正,强迫弱视眼注视并且进行精细作业的训练。同时遮盖健眼,或使用过矫或欠矫镜片以及每日点阿托品的方法抑制健眼功能。

    1.2 仪器与记录方法 采用美国 Diagnosys 公司生产的 Espion 视觉电生理仪进行mfERG的检测。mfERG刺激单元为61个随离心度增加的六边形组成 ......
上一页1 2 3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94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