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学创新》 > 2017年第5期
编号:13006094
《金匮要略》对黄疸病的认识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2)
http://www.100md.com 2017年2月15日 《中国医学创新》 2017年第5期
     中医辨病辨证:黄疸,急黄,黄色急剧鲜明,皮下有瘀斑。热入血分,当以清热凉血,通腑退黄为治则,自拟赤芍承气汤,具体方药如下:茵陈30 g,枳实30 g,大黄30 g,赤芍60 g,蒲公英

    30 g,姜厚朴30 g,葛根30 g,芒硝(冲服)10 g,7剂,患者腹胀缓解,大便通畅,日2~3次,复查胆红素三项:TBIL 205 μmol/L,DBIL 124 μmol/L。续服7剂,患者腹胀已除,身目黄染、口干明显减轻,大便已通,舌质暗红,苔白腻,脉弦。复查胆红素三项:TBIL 88 μmol/L,DBIL 45 μmol/L。去芒硝,减赤芍30 g,续服14剂善后。

    2 黄疸病的病因病机

    《金匮要略》中指出黄疸病的病因病机主要包括外感湿热发黄、燥结发黄、寒湿发黄、虚劳发黄、火劫发黄以及女劳发黄等六个方面,其中以湿热发黄为主。

    2.1 外感湿热,蕴瘀发黄 《伤寒论》中写道: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这里的身体发黄主要是由外感邪气所导致的。当湿邪侵入患者体内而久未治愈时,则会导致患者发生久郁化热,熏蒸于外,最终导致患者黄疸症状的发生。由于当患者体内湿热时主要对患者的脾胃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又因为人体的四肢以及肌肉等与脾胃的运动之间具有十分紧密的关系,因此,当患者的脾胃发生湿热症状时 ......
上一页1 2 3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12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