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学创新》 > 2017年第6期
编号:13005030
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及其治疗分类研究(2)
http://www.100md.com 2017年2月25日 《中国医学创新》 2017年第6期
     2 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

    异位子宫内膜组织可以在腹腔的不同部位,根據这些位置定义三种不同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的类型:卵巢型、腹膜型和深度浸润子宫肌层型[14-15]。在极少数情况下,类似子宫内膜的组织也可以在腹腔外其他地方被找到,如肺胸膜,甚至在大脑中。

    找到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发展的原因是100多年来研究者们的希望。自1921年经血逆流学说提出,各种学说如雨后春笋,得出免疫因素、遗传、环境因素等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密切相关,但其中任何一种都不能完整的解释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或为补充或为解释特殊类型子宫内膜异位症而提出。1921年Sampson首先提出子宫内膜种植学说,即月经期子宫内膜腺上皮和间质细胞随经血逆流,经输卵管进入盆腔,形成盆腔内异症。至今90多年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众说纷纭。其中包括经血逆流学说、体腔上皮化生学说、子宫内膜干细胞学说、遗传学说、免疫调节学说等[16]。体腔上皮化生学说、子宫内膜干细胞学说和遗传学说揭示了内膜内在因素的重要性,干细胞学说阐述了“种子”和“土壤”机制,认为各种来源的干细胞是“种子”,逆流入腹腔的经血及局部微环境失衡是“土壤”,只要局部组织同时有“种子”和“土壤”存在 ......
上一页1 2 3 4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75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