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学创新》 > 2017年第22期
编号:13111747
改良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3)
http://www.100md.com 2017年8月5日 《中国医学创新》 2017年第22期
     Otsuji等[6]1994年对Endo的模型进行改良,第二次注血时改用氧合血红蛋白代替全血,发现动物出现的神经功能障碍更加严重,使SAH的模型更加完善。刘承基等[7-8]亦发现,SAH后急性脑血管痉挛与动脉破裂后血液成分进入蛛网膜下腔有关,血液对血管的长时间浸泡导致血管调节功能紊乱,血管收缩功能增强,同时舒张功能出现障碍,诱发血管痉挛。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后红细胞溶解,释放氧合血红蛋白,灭活NO、激活鸟苷酸环化酶,增加氧自由基的产生,最终使血管收缩,此为引起脑血管痉挛的早期关键因素。

    制作大鼠SAH模型的方法多种多样,到目前为止有关大鼠SAH的造模方法主要可归纳为三类:(1)颅内动脉刺破法;(2)枕大池注血法;(3)视交叉前池或蛛网膜下腔注血法[9]。第一种方式是刺破颈内动脉颅内段某一点,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该方法符合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病特点,但存在一定缺陷:①细线刺入血管后可能造成暂时性脑缺血,如时间超过30 min,有局部脑组织坏死的可能;②出血量不恒定,影响实验结果的观察;

    ③操作复杂,损伤大,死亡率较高,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24 h约50%的动物死亡;④可引起脑内出血 ......
上一页1 2 3 4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325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