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学创新》 > 2018年第1期
编号:13203879
Solitaire支架机械取栓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3)
http://www.100md.com 2018年1月5日 中国医学创新 2018年第1期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的主要发病原因为患者的脑内局部动脉管腔出现堵塞或者狭窄,造成机体脑组织供血不足而导致缺血缺氧性坏死。导致脑梗死的主要原因为动脉粥样硬化、小动脉硬化及心源性栓塞等,其中造成脑梗死的原因多数为颅内或者颅外出现动脉粥样硬化。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关键在于在早期恢复缺血的脑区血流供应,重点在于早期准确诊断,并尽早给予有效的治疗,抢救缺血脑组织[6]。如果不能给予患者有效的治疗,在有效时间窗内实现闭塞血管血流的再通,挽救即将坏死的脑组织,将会导致患者脑功能的永久性损害,导致患者的残疾,严重者甚至死亡,给患者的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7-8]。

    在治疗方面,静脉溶栓具有费用低、设备简单的优势,易于被患者接受。但是静脉溶栓会导致较多出血,再通率低,患者的病死率较高,且在治疗后早期再闭塞的发生率也较高。动脉溶栓在一些方面明显优于静脉溶栓,例如:其可以依据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对闭塞脑血管的位置、程度、代偿情况和再通情况的判断,从而对血栓局部进行用药,选择性更高。相关研究显示,动脉溶栓的再通率以及安全性均较高,但是发生颅内出血转化的并发症较多,也是最为严重的并发症,易导致患者死亡[9-10]。
, 百拇医药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神经介入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急性脑梗死机械性溶栓中的应用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对于动脉溶栓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通过球囊扩张直接解决,对于存在较为严重狭窄的患者,可以使用支架置入治疗[11-12]。但是不管是机械碎栓,球囊扩张还是支架成形,都有导致血栓被冲到远端的风险,造成远端组织无复流。相关研究显示,单纯机械取栓术再通率高,安全性也较高[13-14]。本研究结果显示,A组患者血管再通总有效率为92.50%,高于B组的70.00%、C组的67.5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olitaire支架属于一种新型的自膨式颅内专用的取栓支架,其释放的过程即为一次支架成形术,能够迅速使血流再通,是一种安全性较高的治疗方法[15-16]。同时应用其可回收的特点,能够进行多次重复取栓,若存在责任血管的重度狭窄,则可以立即对其进行支架置入处理,所以其在大血管取栓方面优势更加明显,有着很好的血管再通率,相关研究显示其再通率为64%~100%[17-18],本研究与之相符合。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及治疗后24 h内,三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呈下降趋势,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 d,A组患者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及B、C组(P<0.05);治疗后2周,三组患者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A组均显著低于B、C组(P<0.05)。由此可见,三种方法均能够开通颅内血管,治疗急性脑梗死,改善神经功能,其中动脉溶栓和动静脉联合溶栓患者的NIHSS评分均在治疗后2周出现改善,而机械取栓则在治疗后3 d即出现,可见其可以较早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本研究结果显示,A组在术后脑出血、消化道出血、牙龈出血、尿道出血等方面的出血率为10.00%,显著低于B组的30.00%、C组的35.0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是由于各组在治疗过程中均要使用抗凝药物,这样便增加了出血的可能性,分析本研究结果,原因可能在于动脉溶栓与动静脉联合溶栓过程,使用大量溶栓药物,造成了出血率的升高,此外,机械取栓装置的发展明显降低了对血管本身的损伤[19-20]。
, 百拇医药
    综上所述,Solitaire支架机械取栓临床效果较好,可较早改善神经功能,出血率低于动脉溶栓与动静脉联合溶栓。但在临床应用时还需要考虑患者实际情况,包括年龄、发病时间以及有无血管硬化斑块和血栓的质量等问题,而且要求操作者熟练掌握Solitaire支架取栓技术以及要有一定操作技巧,随着支架技术的不断发展,机械取栓将会成为急性脑梗死的重要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蒲应香,邢成文,李玉鹏,等.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6,11(2):161-162.

    [2]马丹,侯丽,蔡媛媛.全程优化急诊护理在急性脑梗死中的抢救效果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16,31(8):756-758.

    [3]张云书.三种降脂药物对老年急性脑梗死合并高血脂患者治疗效果及血脂水平的影响分析[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6,8(2):213-216.
, http://www.100md.com
    [4]黄敏,李晓波,陈兰兰,等.前后循环急性脑梗死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的临床疗效比较[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8(4):398-400.

    [5]王曦,吴成吉,李洪影,等.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J].中国药房,2016,27(3):316-318.

    [6]郭四平,倪健强,孙晓欣,等.急性脑梗死并发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8(2):168-170.

    [7]胡晓,瞿浩,李世容,等.静脉溶栓联合亚低温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疗效及可能作用机制的研究[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6,42(1):15-21.

    [8]刘静,吴雅坤,吕宪民,等.急性脑梗死rt-PA溶栓治疗进展[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6,37(3):355-357.
, 百拇医药
    [9]刘锦峰,王会兵,王振江,等.不同剂量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4(20):2437-2439.

    [10]马燕,吴南楠,张宁,等.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糖水平与急性期神经功能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医刊,2016,51(8):102-105.

    [11]刘思维,周立春,贾伟华.脑梗死发病前使用抗栓药物治疗对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的影响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6,15(11):1039-1042.

    [12]卢军,万绪怀.影响急性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J].卒中与神经疾病,2016,23(2):110-113.

    [13]李静.急诊诊治流程在急性腦梗死患者超早期溶栓护理中的应用[J].血栓与止血学,2016,22(3):347-349.
, 百拇医药
    [14]冯琼,涂明义,张苏明,等.院前与院内急救一体化模式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急诊急救中的应用效果[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6,24(3):68-70.

    [15]赵秀欣,穆利春,马丽芳.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分析[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6,8(4):486-488.

    [16]张萍,张永巍,吴涛,等.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治疗对急性中重症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6,13(7):343-347.

    [17]李桂林,杜世伟,李静伟,等.Solitaire FR支架机械取栓联合5F Navien导管抽吸技术治疗大脑中动脉急性闭塞的效果分析[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7,14(1):37-42.

    [18]杨雪,王丽华.依达拉奉联合rt-PA超时间窗治疗脑梗死的研究进展[J].卒中与神经疾病,2016,23(2):145-146.

    [19]肖淑英,孟繁花,魏建朝,等.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早期神经功能改善的相关因素分析[J].北京医学,2016,38(3):218-221.

    [20]杨莉.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术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陕西医学杂志,2016,45(12):1697.

    (收稿日期:2017-10-11) (本文编辑:董悦), http://www.100md.com(王照镇)
上一页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