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学创新》 > 2018年第13期
编号:13304022
淋巴瘤化疗后粒细胞减少预防中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应用观察(3)
http://www.100md.com 2018年5月5日 《中国医学创新》 2018年第13期
     为了预防化疗期间患者中粒细胞减少,抗生素已经作为化疗患者发热性粒缺(febrile neutropenia,FN)的预防性使用药物,但预防使用作用有限,而且耐药菌会降低氟康唑类的治疗作用,因此不鼓励预防性使用抗生素[10]。欧洲癌症研究和治疗组织(EORTC)指南和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建议临床医生应该限制患者使用抗菌药来预防FN的发生。一些Meta分析表明一级预防性使用G-CSF会使FN的发生风险降低50%[11]。大多数的指南推荐当治疗中FN的发生风险大于20%时,应该预防使用G-CSF[12]。根据化疗类型的风险分类已更新。对于中危组患者,更多的是要考虑患者的年龄,尤其是存在并发症的患者[13-14]。化疗24~72 h后皮下注射G-CSF 5 μg/(kg·d),使用7~10 d,直到中性粒细胞稳定恢复到正常范围的最低值。聚乙二醇非格司亭单次皮下注射100 μg(个体化)或总剂量为6 mg(一般方法)具有同样的治疗效果[15],并没有数据表明隔日疗法代替标准疗法会影响使用效果。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是防治化疗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必备有效药物之一[16]。rhG-CSF可特异性地刺激粒系祖细胞向中性粒细胞增殖分化,并维持其功能和存活,其疗效确定、安全性好。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注射液,是由一个20 kDa的PEG分子选择性地与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蛋白质N末端定點交联制成。PEG分子无毒性与免疫原性而能被肌肤安全清除,而经PEG分子化蛋白修饰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其血浆半衰期可达到47 h,使得药物的溶解性与生物利用度得到提升,制剂稳定性强,并具备了发展为长效制剂的条件。能够选择性地作用于粒系祖细胞,通过加速粒细胞的分化等,使其数量增加,使得骨髓向外周血释放越来越多,从而达到抑制感染率,提升化疗效果[17-18]。将该药应用于淋巴瘤的治疗可避免反复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给患者带来的痛苦,以及长时间医患接触引起的感染可能,其提升白细胞的能力更平稳,让多周期标准化疗方案的实施成为可能,有助于提升化疗效果与安全性。研究显示,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最大的特点就是“安全”,这主要得益于其血药浓度的自我调节作用。与rhG-CSF主要由肾小球滤过清除不同,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受体表达于早期粒细胞和成熟粒细胞的表面,其在体内与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后经细胞吞噬作用被介导清除[19-20]。且随着外周血中ANC的升高,其血浆浓度明显下降。因此,即使临床给药量相对较高,也是相对安全的。本组试验对比探讨了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与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应用效果,结果显示:前一种方案更具有推广的价值。结合研究结果:两组平均最低ANC值与ANC<2.0×109/L持续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免疫原性和抗原性降低,药物溶解性增加、生物利用度提高,制剂稳定性增强,因而具有长效制剂的应用潜力[21]。大量临床研究结果显示,一个化疗周期注射一次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与多次注射rhG-CSF,在预防粒细胞减少上疗效相同[22]。但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预防化疗后粒细胞减少方面有显著作用,且化疗期间,只需1次用药,不会给患者带来太大的痛苦。
, 百拇医药
    综上所述,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一次给药在预防淋巴瘤化疗后粒细胞减少方面的效果与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多次给药的效果相似,但前者更安全,故更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张明,兰海涛,陈琳.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预防化疗后粒细胞减少方临床观察[J].中国新药杂志,2014,23(7):815-817.

    [2]罗树春,胡洪林,吴琦.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预防化疗后粒细胞减少的临床观察[J].四川医学,2011,32(12):1879-1882.

    [3]何小慧,周生余,董梅,等.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预防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有效性分析[J].中国肿瘤临床,2015,14(12):626-631.

, 百拇医药     [4] Fujiwara A,Higashiyama M,Kanou T,et al.Granulocyte-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G-CSF) producing malignant pleural mesothelioma:Report of a case[J].Thorac Cancer,2015,6(1):105-109.

    [5]蔡艳霞,王晓燕,曾丽吟,等.阿糖胞苷、阿柔比星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研究[J].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2015,38(1):28-32.

    [6]高天,刘佳勇,方志伟,等.软组织肉瘤化疗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预防中性粒细胞减少临床观察[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5,22(16):1313-1317.

    [7]刘浩,任浩洋,孙纯广.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小细胞肺癌化疗后骨髓抑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09,12(6):278-279.

    [8]邓小军,徐蜀远,杨丽萍.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临床应用安全性评价与合理用药[J].中国药业,2016,11(19):348-349.

    [9]陈蓉,张晓静,何志旭.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脑组织Nogo受体表达的影响[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5,30(6):129-130.

    [10]邵珊,白海涛,王椿.聚乙二醇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复发难治恶性淋巴瘤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肿瘤临床,2017,22(13):737-738., http://www.100md.com(姚达娜 吴福群)
上一页1 2 3 4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