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神经内科 > 脑血管病 > 中风(脑卒中)
编号:13302950
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在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3)
http://www.100md.com 2018年5月15日 《中国医学创新》 2018年第14期
     3 讨论

    从脑梗死的发病机制上来看,笔者认为诱发此疾病的因素多为血脂异常、动脉粥样硬化等,造成血小板聚集在粥样斑块位置,局部形成血栓,阻塞脑供血,进而引发脑组织缺氧、缺血,出现梗死性坏死等状况[7-8]。脑梗死疾病往往发生肌无力、恶心呕吐、眩晕、偏瘫失语等主要症状,特别是脑梗死失语、偏瘫患者,对生活质量和疾病预后有较大影响[9]。因此,临床在治疗时,建议给予科学的康复护理干预,促进其早期恢复生活和工作状态。

    笔者按照目前的临床实践经验总结,现临床较多医护工作人员均主导脑梗死患者疾病早期阶段需绝对卧床休养,避免病情持续恶化。从总体上来看,此观点具有一定偏颇性。同时,个人认为脑梗死患者功能恢复和神经功能改善状况之间存在密切性关系,因各功能障碍的根本原因为脑梗死使脑组织局部出现不可逆损害,从而损害脑组织[10-13]。临床来看,控制脑梗死疾病持续发展对其神经功能缺损改善也更好。患者在接受药物或手术治疗下,度过危险期后,则接受早期康复护理模式,积极引导其进行功能锻炼,尽量调动脑部残余细胞功能,发挥亚神经代偿功能,促进脑组织重建,降低残疾程度,提升生活质量[14-15]。本研究结果中也探讨了SF-36评分,接受早期康复护理模式的研究组评分均高于常规护理的对照组(P<0.05) ......
上一页1 2 3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83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