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学创新》 > 2018年第18期
编号:13295163
经气管导管行气管及咽部表麻在气管拔管中的应用(3)
http://www.100md.com 2018年6月25日 《中国医学创新》 2018年第18期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记录T诱导前,外科手术结束时(T0),气管拔管前0 min(T0),气管拔管后0 min(T2)、5 min(T3)、10 min(T4)的HR、平均脉压(MAP,MAP=舒张压+1/3脉压差)。(2)比较两组舒芬太尼用量、麻醉时间(为了便于比较,本文的麻醉时间定义为麻醉诱导至拔除气管导管0 min的时间)、气管拔管时间(从手术结束至拔除气管导管0 min的时间)、睁眼时间、T3时的呼吸频率及T3时的镇静评分。镇静评分根据镇静分级系统(sedation grading system,SGS)进行:0级为深度镇静没有应答;1级为安静的但对轻轻拍眉间或大声说话有应答;2级为安静的但对一般的说话有应答;3级为清醒并有应答。(3)观察气管拔管前后呛咳发生率及程度。根据Minogue分级评分法将咳嗽分为0级为无咳嗽;1级为轻度咳嗽,仅为1次,无肢体不受控制运动;2级为中度咳嗽,大于1次,但持续<5 s,有肢体不受控制运动但不影响拔管;3级为持续咳嗽>5 s,且有头部抬起、下颌僵硬长时间屏气、肢体不受控制运动或发绀等表现。1、2、3级咳嗽定义为呛咳反应[12]。(4)统计两组不良反应情况,包括苏醒期高血压发生率(血压在连续5 min间隔比T诱导前增加了30%)、术毕疼痛需追加镇痛药(超过5分的视觉模拟评分)、24 h内咽喉痛情况、镇静残余(SGS的评分不到2级)、恶心、需要止吐剂的治疗、术后随访有无术中知晓 ......
上一页1 2 3 4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87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