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学创新》 > 2019年第3期
编号:13393264
超声引导椎旁神经阻滞用于带状疱疹后遗痛的意义探析(3)
http://www.100md.com 2019年1月25日 《中国医学创新》 2019年第3期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是由侵入外周和中枢神经系统的疱疹病毒引起的神经系统病变引起的疼痛,关于这种后遗症发病机制复杂。目前认为其可能与由带状疱疹病毒带来的病变区免疫炎症反应以及炎症性水肿、瘢痕形成有关[2]。也有研究认为是病毒感染后疱疹神经系统广泛而严重的损伤引起后遗神经痛和神经冲动的传导异常[5-7]。目前,临床对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主要采用药物治疗,其中第一种是通过破坏疱疹病毒和潜伏病毒的生存环境进行抗病毒解毒治疗;其次是通络止痛的治疗,主要是破坏病毒的扩散,并结合药物给予有效止痛治疗[8-11];第三是服用活血化瘀中医药;最后通过全面修复患者免疫功能提高免疫力降低复发率。但口服药物效果有限。

    椎旁神经阻滞主要是为了阻断患者的交感神经兴奋传导,使疼痛的生理反应被破坏,而使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抑制病毒抗体的产生,从而缓解神经组织的炎症组织损伤,以减轻患者的痛苦[12-16]。而且椎旁神经节阻滞能有效作用于背根神经节,阻止疼痛从外周向中枢神经传导,还可阻断交感神经,改善局部血液供应,促使损伤神经节得到有效的修复,从而降低中枢致敏现象的出现。皮肤神经阻滞通过阻断周围神经阻断疼痛信号的传递实现有效止痛的目的 ......
上一页1 2 3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57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