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学创新》 > 202026
编号:13807343
基于p38MAPK通路的电针扬刺对大鼠创面修复及血清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3)
http://www.100md.com 2020年9月15日 《中国医学创新》 202026
     3 讨论

    正常无损伤的皮肤往往维持一种“皮肤电池”作用。一旦皮肤受损,正常的经上皮电位会短路,电流从损伤上皮的底部流出,并在损伤处的边缘形成稳定的电流,这种电流的负极指向受损皮肤表皮的深层部分,这便是损伤性内源性电场[8-9]。大部分慢性难愈性创面表面,内源性电场强度变弱。这使得外加微电流成为促进创面修复的一种可能的治疗方案。在皮肤损伤后,创面组织和体内会形成大量炎症反应,这些炎症介质如未得到有效控制,可导致细菌的滋生繁衍,不利于创面修复[10-11]。因此,皮肤损伤后如何抑制过多的炎症反应是加速创面修复的重要环节之一。Gürgen等[12]对大鼠皮肤创面进行2 Hz、15 min的电刺激后,在真皮、肉芽组织、毛囊、皮脂腺的TNF-α、IL-1β、IL-6等促炎性细胞因子得到了明显抑制,证明了电刺激可抑制炎症反应阶段,缩短创面愈合时间。

    杜伟斌等[13]总结得到MAPK信号转导通路下的电针疗法可产生多种效应,对多种临床疾病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 ......
上一页1 2 3 4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391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