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骨科 > 腰痛及颈肩痛 > 颈椎病
编号:13768664
颈椎病早期预防和治疗
http://www.100md.com 2011年5月15日 《中外医学研究》 201114
     【关键词】颈椎病;退行性病变

    颈椎病是因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其继发改变,刺激或压迫临近组织,如脊髓、神经根、椎动脉交感神经,并引起各种症状和体征,此病发病年龄多在中年以上,好发部位为颈5~6椎间盘。

    1病因

    1.1颈椎间盘退行性变颈椎间盘退行性变是颈椎病的发生和发展的最基本的原因。随着年龄增长,颈椎盘的前卫环和髄核的水分逐渐减少,椎间盘渐变得薄,这造成两方面的改变,(1)颈椎力学的功能发生混乱,引起椎体、椎间关节及其周围韧节发生变性、增生、钙化;(2)椎间隙变窄,关节囊、韧带松弛,椎间盘向四周膨出,最后致使相邻的脊髓、神经、血管受到刺激或压迫。

    1.2先天性或发育性颈椎关节狭窄即椎管的失状内径偏小,当小于正常平均内径14~16 mm时发病,年龄可较轻。

    1.3损伤慢性损伤,如长期伏案工作;急性损伤,颈椎不协调活动,对已发生退变的颈椎和椎间盘造成损伤而发病。

    2症状与体征

    由于颈椎退行性病变的程度、部位不同,压迫式刺激脊髓、神经、血管的表现也多种多样,临床上根据受压式刺激的组织不同,分为4种类型。

    2.1神经根型颈椎病此型发病占发病率50%~60%,主要是由于退行性变的椎间盘发生向后外侧突出所致,症状:颈部疼痛及僵硬感,疼痛指端麻木,颈肩关节可有不同程度的活动受限。

    2.2脊髓型颈椎病此型发病占发病率10%~15%左右,主要原因是髄核中央型后突,使颈段脊髓受迫,由于压迫物来自脊髓前方,故椎体束损害较明显,以四肢症状表现为主,手部发麻,脚底有踩棉花样的感觉。运动神经元不同程度的瘫痪。

    2.3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此型临床表现较复杂,发病机制不大清楚,表现为一系列的交感神经症状。兴奋性症状:头痛、头晕,头部活动时加重,可伴有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反应;视力下降,听力减弱;心率加快,心率不齐,血压升高,有时感心前疼痛不适;头、颈、四肢异常出现出汗等。抑制性症状:头晕、眼花、流泪、鼻塞、心率过缓、血压下降、胃肠胀气等。

    2.4椎动脉型颈椎病动脉硬化时容易发生,表现为椎动脉供血不足,症状:头痛、眩晕、视觉改变、猝倒。

    3诊断检查

    颈椎病的诊断主要是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及神经系统检查,其他辅助检查主要靠X线片有改变而无临床表现者;只能颈椎退行性变化,不能诊断颈椎病。

    3.1X线摄片

    3.1.1正侧位正侧位片显示,颈椎生理前凸消失,椎间隙变窄,椎体前右缘骨质增生,钩椎关节、关节突关节增生。

    3.1.2左右斜位左右斜位片显示,椎间孔变形、缩小。

    3.1.3前屈后伸位前屈右伸片可见,颈椎不稳征象。

    3.2CT和MRI检查显示,椎间盘突出,椎管、神经根狭窄及脊髓、脊神经受压情况。

    4治疗

    治疗方法有手术治疗(在此暂不提及手术治疗方式)和非手术治疗。颈椎病早期均采用非手术疗法,方法很多,要根据具体病情加以选择。

    4.1颌枕带牵引是治疗颈椎病常用的方法患者取坐位或卧位均可,牵引可逐渐增加,从1.5~2 kg开始,但最大重量不应超过6 kg,牵引时间一般以颈部、背部肌肉能耐受限,每日可数次,每次1 h左右;也可以持续牵引,每日6~8 h,2周为1疗程。牵引过程中,注意患者的牵引效果和不良反应。颈托或围颌的应用,主要是限制颈椎过度活动,具有一定的牵引作用;牵引的作用是解除肌肉痉挛,增大椎间隙,减少椎间盘压力,促进嵌顿于小关节内的滑膜皱襞复位等,从而减轻或解除神经根和椎动脉的刺激和压力。

    4.2温热疗法局部用热可使局部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使吸收加快,从而减轻局部渗液,局部用热可降低肌肉神经末梢的兴奋性,使肌肉松弛,解除因肌肉、肌缩而引起的痉痛。保暖而产生的胀和痉痛,可用热吹风机或用神灯、热水袋、热毛巾湿敷,但应注意保持用热,避免烫伤,尤其是疼痛剧烈者可因舒适入睡而发生烫伤。用热时间一般为30~60 min,每日2~3次。

    4.3局部推拿按摩,减轻肌肉痉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随着人们保健知识的增多,此疗法可随时在家庭中进行,但是必须诊断确切。脊髓型颈椎病禁忌按摩推拿,并且推拿者要有一定的专业操作技术,手法要由轻到重,推拿过程中要注意患者反应,若有不适马上停止,一般每日2~3次,每次20~30 min,有条件者应在医院进行。

    4.4针灸治疗

    4.4.1经脉阻隔型主征:头痛头重,颈项强硬,转动不利,肩背四肢疼痛,以上肢为著,双手无力,伸曲不灵,出汗或无汗,全身发冷,发紧或肌肉麻木等,舌质正常或稍淡,苔多薄白或白腻,脉浮缓或浮紧。治疗:通经活络、化瘀止痛。处方如下。

    4.4.1.1豪针法(1)大椎、定喘、身柱、承山;(2)颈夹脊、天柱、百会、天宗、委中。操作:两组处方交替应用,施针30~40 min,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

    4.4.1.2水针方法(1)风池、大椎;(2)天柱、定喘;(3)外关、曲池。操作:三组处方交替应用,用维生素B1注射液,每次注入0.3 ml药液,每日或隔日1次,5~10次为1疗程。

    4.4.2寒湿阻络型主征:颈、肩、臀疼痛,痛有定出,伴有麻木,沉重感喜热畏寒,活动受限,若有淤血者则入液疼痛加重。伴拘急抽搐,指端紫暗,舌质多暗,脉多沉晦暗,脉多沉弦。治则:祛寒除湿,通经活络,处方如下。

    4.4.2.1豪针法(1)风池、颈夹脊、曲池、外关;(2)天柱、大椎、身柱、肩蜗、手三里、支沟、合谷。操作:两组处方交替应用,留针40~50 min,平补平泻法。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

    4.4.2.2水针法(1)大柱、肩中俞、肩外俞、天宗;(2)肩蜗、外关、手三里。操作:两组处方交替使用选用丹参注射液,每支注入0.3 ml药液,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加TDP照射30 min,每日1次。

    4.5药物治疗治疗颈椎病的特效药目前还未发现,一般应用非甾体抗炎药、肌肉松弛剂及镇静剂止痛剂、也可以应用中药舒筋活血,行气止痛对症治疗,因颈椎病的病程缓慢,长期应用上述药物时可产生一些副作用。所以非甾体类抗炎药镇静止痛剂只有在症状剧烈,影响生活及工作时才能短期相互交替使用,中药类可以长期使用。

    4.6局部封闭疗法一些颈椎病病例,局部有固定局限的痛点,采用局部痛点注射肾上腺皮质类固醇,如醋酸强地松尤等,有助于控制颈椎病疼痛等症状,但必须注意以下几类:(1)诊断明确;(2)严格无菌技术;(3)注射部位明确;(4)如果注射了3次仍无效,则应停止注射,施行局部封闭疗法,需由专业人员(麻醉师)执行。

    5保健

    颈椎病是一长期缓慢的治疗过程,且复发率较高,做好健康指导是早期预防、治疗的根本。

    5.1向患者讲明本病的发病原因、表现,及时诊治。

    5.2教会患者牵引,推拿的方法及其注意事项,一旦发生病情变化及时就诊。

    5.3关心体贴患者,言行中尊重他们,任何疾病都需要家人的支持帮助,家人的关心是战胜疾病最有力的保障,特别是初发病的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及预后无知会产生强烈的恐惧,家人的支持使患者感到温暖,解决一些思想和生活上的实际问题,只要能正确对待疾病,心理平衡,积极配合治疗,疾病就可以早期治愈。

    5.4加重颈部肌肉锻炼,增加稳定性;站立躯干正直,双肩自然下沉,双手中指紧贴于裤缝线上,左耳尽量靠左肩坚持60秒,然后缓慢复正,右耳尽量靠右肩,坚持60秒复原,头部尽量后仰,也坚持60秒,下巴紧贴胸骨,持续60秒,每日坚持做1~2次,可改善颈部不适。

    5.5加强颈部肌肉力量,改善双上肢木麻症状:双手以时钟10∶10和14∶10为伸展幅度,上下摆动10°左右即可,每次运动不可少于1 min,每日坚持1~4次。

    5.6颈枕500 ml玻璃盐水瓶子,瓶中灌热水,密封瓶口,防止漏水,以皮肤可承受温度65 ℃为宜,热敷于颈脖处,颈椎幅度于瓶幅相符,改善血液循环,减轻疼痛,对早期颈椎病治疗有明显疗效。

    5.7耸肩收下颚法加强颈椎周围的力量,使其更好的支持颈椎,是预防颈椎病的关键,颈部肌肉经常性地做收缩运动,就能保证良好的弹性。以下两个动作能同时锻炼到这部分肌肉:“耸肩”,首先保持一个良好的姿势,躯干正直,肩胛自然下沉,吐气时两个肩膀向上提,颈椎微微前屈,这时应该能感到颈椎两侧的肌肉收紧[3]。保持2秒,慢慢放下肩膀回到原位,重复20次,每次做完一组要伸展两侧的上斜方肌,就是将脖子向两侧弯曲拉伸。“下颚收缩”,保持良好站姿,把下颚尽量向后收回,会感觉到喉咙两侧的肌肉收紧,颈椎后侧的肌肉伸直。呼吸方式和耸肩是一样的,缩回时呼气,还原时吸气,完成后轻轻地转动颈椎放松,转动过程中要做充分,把肌肉拉长,但不要过快也不要过猛,保健锻炼贵在坚持,持之以恒,定能改变病症,治愈疾病,这是一个老颈椎患者对治疗颈椎病的心得与体会。

    参考文献

    [1]曹伟新,李乐之.外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548-549.

    [2]杨元德.疑难病针炙治验.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01-202.

    [3]向中豪.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椎病185例.中国医学创新,2008,5(31):53.

    【收稿日期】2011-03-14

    (本文编辑:郎威), 百拇医药(何英 赵云仙)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骨科 > 腰痛及颈肩痛 > 颈椎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