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窒息复苏的规范化管理的效果评价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复苏规范化管理手段,提高新生儿窒息复苏水平。方法对产房及手术室新生儿窒息复苏工作采取规范化管理,对产科住院分娩新生儿窒息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新生儿窒息率下降;5 min Apgars评分≥8分百分比上升,新生儿死亡率下降。结论强化新生儿复苏操作规范化管理及物品规范化管理,加强分娩期监护及产儿科配合,可有效地降低新生窒息程度,缩短复苏时间,降低新生儿死亡率。
【关键词】新生儿窒息;复苏;管理
新生儿窒息是导致全世界新生儿死亡、脑瘫和智力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1],新生儿窒息已成为我国5岁以下儿童第2位死亡原因。新生儿窒息是人类从胎儿到新生儿过度过程中危害健康的常见疾病之一[2]。提高新生儿窒息复苏水平,减轻新生儿窒息程度,缩短复苏时间,可有效地改善新生儿大脑缺血缺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善窒息新生儿的预后。加强医院产房复苏的管理对新生儿窒息防治工作有重要意义[2]。笔者所在医院自2004年6月开始采用《新生儿窒息复苏教材》第4版对产科相关人员进行规范化培训,2006年10月参照该书第5版对相关内容进行更新,结合教材制订了新生儿窒息复苏规范化管理标准并加以实施,使复苏水平明显提高,有效地改善了窒息新生儿的预后。
, http://www.100md.com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5年9月~2007年8月笔者所在医院实施规范化管理前共分娩2800人,新生儿窒息63人,窒息发生率为2.25%。2007年9月~2009年8月实施规范化管理后共分娩4124人,新生儿窒息例66,窒息发生率为1.60%。规范化管理实施前后两组产妇分娩方式及继发宫缩乏力、胎膜早破、妊娠期高血压、早产、胎儿窘迫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结合《新生儿窒息复苏教材》第5版制定了新生儿窒息复苏规范化管理标准并实施,对标准实施前后的新生儿窒息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1.3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结果
将运用规范化管理前后两组新生儿窒息病例产妇相关并发症进行比较,经χ2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复苏结果进行比较,规范化管理实施前窒息63例,复苏5 min Apgars评分≥8分者50例,占79.4%。规范化管理实施后窒息69例,复苏5 min Apgars评分≥8分者66例,占95.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01,P<0.01)。
, 百拇医药
3讨论
3.1产科相关人员新生儿窒息复苏技能规范化培训2004年6月开始采用《新生儿窒息复苏教材》第4版进行规范化培训,通过不断强化培训收到了良好的临床效果,明显改善了新生儿复苏的质量[3]。在此基础之上,2006年10月参照该书第5版对相关内容进行更新,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深入解读,使大家不仅真正掌握复苏每一步的操作方法,还充分认识到每项技能的理论基础,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使操作者充分认识到规范化操作的重要性,从而更加严格地遵守各项操作规范,要求复苏的每一个手法标准到位。把培训作为一项经常性的管理工作之一,强调模拟练习与考核,坚持考核合格上岗制度。
3.2强化新生儿窒息复苏的组织管理根据医院情况建立了相关组织管理制度包括:高危产妇产前病例讨论制度;高危产妇分娩时三线医师参与及产儿科合作抢救制度;复苏人员组成及责任分工制度;复苏后监护及危重新生儿转诊制度。
3.3实施产房、手术室复苏设备管理制度保证复苏设备齐全、消毒、在场、能用的标准[2],这是复苏是否成功的重要保障。具体做法是:各班助产士交接班时需对复苏设备进行全面检查交接,保证设备各品种及型号齐全;复苏气囊无漏气、安全装置齐全;低压吸引器无漏气,压力设置达标;喉镜连接是否完好,电量是否充足,并有备用电池和灯泡;灭菌物品在消毒有效期内,物品摆放合理便于取用。护士长对上述设备做到每周抽查和每月全面检查。
, 百拇医药
3.4加强细节的规范管理在新生儿窒息复苏的管理中,注重细节的管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时间就是生命,为抢救赢得更多时间,需要关注每一个细节,因为细节可以决定成败。如在每一个新生儿娩出前,将复苏台上铺好两层保暖巾并提前辐射预热,便于初步复苏后及时移去第一层湿的保暖巾,第二层保暖巾用于新生儿头部保暖;在复苏台适当的位置放一块折叠好的治疗巾,便于保证新生儿的“鼻吸气”位,并要求所有新生儿出生初步处理时按窒息儿复苏时的摆位相同,一旦发生窒息,随时抢救;氧气装置连接完好保持备用状态,随时可以取用等等。通过实施规范化管理深深体会到,新生儿窒息复苏作为产科医生护士必须掌握的一项适宜技术,要不断进行强化管理,不仅要使复苏设备一贯保持在功能状态,更重要的是实施新生儿复苏的助产士的操作水平必须达到娴熟的程度,规范化的操作是保证新生儿复苏成功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参考文献
[1]叶鸿瑁,虞人杰主译.新生儿窒息复苏教材.第5版.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6:1.
[2]魏克伦.新生儿窒息复苏管理.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7,22(14):1046.
[3]李秋云,田瑞华,李建维.新生儿窒息复苏规范化培训的临床效果评价.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6)下旬版:37.
【收稿日期】2011-08-18, 百拇医药(刘彤 李长杰 吕婧)
【关键词】新生儿窒息;复苏;管理
新生儿窒息是导致全世界新生儿死亡、脑瘫和智力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1],新生儿窒息已成为我国5岁以下儿童第2位死亡原因。新生儿窒息是人类从胎儿到新生儿过度过程中危害健康的常见疾病之一[2]。提高新生儿窒息复苏水平,减轻新生儿窒息程度,缩短复苏时间,可有效地改善新生儿大脑缺血缺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善窒息新生儿的预后。加强医院产房复苏的管理对新生儿窒息防治工作有重要意义[2]。笔者所在医院自2004年6月开始采用《新生儿窒息复苏教材》第4版对产科相关人员进行规范化培训,2006年10月参照该书第5版对相关内容进行更新,结合教材制订了新生儿窒息复苏规范化管理标准并加以实施,使复苏水平明显提高,有效地改善了窒息新生儿的预后。
, http://www.100md.com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5年9月~2007年8月笔者所在医院实施规范化管理前共分娩2800人,新生儿窒息63人,窒息发生率为2.25%。2007年9月~2009年8月实施规范化管理后共分娩4124人,新生儿窒息例66,窒息发生率为1.60%。规范化管理实施前后两组产妇分娩方式及继发宫缩乏力、胎膜早破、妊娠期高血压、早产、胎儿窘迫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结合《新生儿窒息复苏教材》第5版制定了新生儿窒息复苏规范化管理标准并实施,对标准实施前后的新生儿窒息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1.3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结果
将运用规范化管理前后两组新生儿窒息病例产妇相关并发症进行比较,经χ2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复苏结果进行比较,规范化管理实施前窒息63例,复苏5 min Apgars评分≥8分者50例,占79.4%。规范化管理实施后窒息69例,复苏5 min Apgars评分≥8分者66例,占95.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01,P<0.01)。
, 百拇医药
3讨论
3.1产科相关人员新生儿窒息复苏技能规范化培训2004年6月开始采用《新生儿窒息复苏教材》第4版进行规范化培训,通过不断强化培训收到了良好的临床效果,明显改善了新生儿复苏的质量[3]。在此基础之上,2006年10月参照该书第5版对相关内容进行更新,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深入解读,使大家不仅真正掌握复苏每一步的操作方法,还充分认识到每项技能的理论基础,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使操作者充分认识到规范化操作的重要性,从而更加严格地遵守各项操作规范,要求复苏的每一个手法标准到位。把培训作为一项经常性的管理工作之一,强调模拟练习与考核,坚持考核合格上岗制度。
3.2强化新生儿窒息复苏的组织管理根据医院情况建立了相关组织管理制度包括:高危产妇产前病例讨论制度;高危产妇分娩时三线医师参与及产儿科合作抢救制度;复苏人员组成及责任分工制度;复苏后监护及危重新生儿转诊制度。
3.3实施产房、手术室复苏设备管理制度保证复苏设备齐全、消毒、在场、能用的标准[2],这是复苏是否成功的重要保障。具体做法是:各班助产士交接班时需对复苏设备进行全面检查交接,保证设备各品种及型号齐全;复苏气囊无漏气、安全装置齐全;低压吸引器无漏气,压力设置达标;喉镜连接是否完好,电量是否充足,并有备用电池和灯泡;灭菌物品在消毒有效期内,物品摆放合理便于取用。护士长对上述设备做到每周抽查和每月全面检查。
, 百拇医药
3.4加强细节的规范管理在新生儿窒息复苏的管理中,注重细节的管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时间就是生命,为抢救赢得更多时间,需要关注每一个细节,因为细节可以决定成败。如在每一个新生儿娩出前,将复苏台上铺好两层保暖巾并提前辐射预热,便于初步复苏后及时移去第一层湿的保暖巾,第二层保暖巾用于新生儿头部保暖;在复苏台适当的位置放一块折叠好的治疗巾,便于保证新生儿的“鼻吸气”位,并要求所有新生儿出生初步处理时按窒息儿复苏时的摆位相同,一旦发生窒息,随时抢救;氧气装置连接完好保持备用状态,随时可以取用等等。通过实施规范化管理深深体会到,新生儿窒息复苏作为产科医生护士必须掌握的一项适宜技术,要不断进行强化管理,不仅要使复苏设备一贯保持在功能状态,更重要的是实施新生儿复苏的助产士的操作水平必须达到娴熟的程度,规范化的操作是保证新生儿复苏成功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参考文献
[1]叶鸿瑁,虞人杰主译.新生儿窒息复苏教材.第5版.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6:1.
[2]魏克伦.新生儿窒息复苏管理.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7,22(14):1046.
[3]李秋云,田瑞华,李建维.新生儿窒息复苏规范化培训的临床效果评价.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6)下旬版:37.
【收稿日期】2011-08-18, 百拇医药(刘彤 李长杰 吕婧)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症状 > Z > 窒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