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例病毒性脑炎病理与临床联系及MRI分析
【摘要】目的提高对病毒性脑炎的病理与临床联系及MRI诊断水平。方法分析42例病毒性脑炎,经临床治疗后明显好转的MRI及临床表现。重点分析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病理联系及脑部MRI表现。结果病毒性脑炎可单发或多发、病灶可对称或不对称、形态片状及团块状异常信号影,好发部位皮层及皮层下区。基底节-丘脑区、中脑、小脑半球等略少见。信号特点T1WI呈稍低或等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以FLAIR序列呈明显的高信号为特点。增强扫描30例,显示病灶强化者23例,表现有多样形式,包括无明显强化、片状、线样、环状、团块及脑回状强化,脑膜也可强化。其中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14例,误诊为脑梗死6例、脑低级星形细胞瘤2例。结论MRI对病毒性脑炎显示清楚,部分病毒性脑炎MRI表现复杂,MRI是诊断病毒性脑炎的重要检查方法之一,能为临床的早期诊断处理及鉴别诊断上提供重要的依据。
【关键词】病毒性脑炎;病理与临床;磁共振成像
病毒性脑炎(viral encephalitis)是一种以脑实质炎症出现症状和体征的严重疾病。临床表现往往不具有特征性,临床诊断需结合临床症状,病毒学与免疫学检查及影像表现。MRI对病毒性脑炎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其显示率较CT更具有优势[1]。可显示病变及了解病变累及的部位、范围、程度、病灶强化的范围及形态等方面,可为临床提供极有价值的诊断信息。但是部分病例MRI表现复杂不易明确诊断。本文收集了自2001年1月~2008年12月经临床证实的病毒性脑炎42例MRI表现进行分析。结合文献对病毒性脑炎的MRI特点及鉴别诊断进行讨论,旨在提高对病毒性脑炎的病理与临床表现及MRI诊断水平。
, http://www.100md.com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符合临床诊断的病毒性脑炎42例,其中男20例,女22例,年龄1~62岁,平均年龄31.5岁。所有病例均在发病1~3 d内行MRI检查。临床表现:发热、头疼、意识障碍、癫痫、精神异常、肢体活动及视力障碍、脑膜刺激征。脑脊液检查:颅内压、红细胞、白细胞、蛋白等均增高。病毒免疫学检测确诊为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14例。所有病例经临床抗病毒治疗临床症状均有明显好转。
1.2检查方法使用美国GE Signa Contour-0.5 T超导型核磁共振仪,T1WI矢状位(TR/TE 400/12),轴位(TR/TE 300/13),T2WI轴位(TR/TE 4000/132),FLAIR轴位(TR/TE 8000/99),层厚8 mm,间隔2 mm,FOV24×18,矩阵:256×164,激励次数2~3次。增强扫描对比剂采用Gd-DTPA,用量0.1 mmol/kg,行T1WI矢状位、冠状位、轴位扫描。
, 百拇医药
2结果
病毒性脑炎MRI表现为脑内多发性,或单发性病灶;多见于双侧大脑半球额、顶、颞叶皮层及皮层下区。基底节-丘脑区、脑干及小脑少见。可对称或不对称,病灶形态不规整,T1WI等低信号,T2WI稍高或高信号,FLAIR呈明显的高信号。同时累及皮髓质的脑炎病灶可类似脑梗死(误诊6例)表现为多发性病灶,临床表现不典型,而MRI表现与脑炎相似,两者之间难以区别。增强扫描:表现形式多样化:线样、斑片状、结节状、脑回状、环状及脑膜强化,有7例强化不明显。
3讨论
病毒性脑炎主要是病毒对脑实质细胞的损害,包括灰质、白质和周围血管的病理改变,表现为弥漫性或局灶性神经元变性、坏死、白质脱髓鞘改变;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的侵润、周围血管炎性反应等,临床症状及体征无特征性。临床诊断一直主要靠病史(诱发因素)、血清学、病毒学、免疫学和病理学的检查而确定[2]。
, 百拇医药
3.1临床病理联系病毒性脑炎早期有高热、全身不适等症状,多由病毒所致。由于脑实质炎性损伤和神经细胞的广泛变性、坏死,患者出现嗜睡、昏迷。当脑内运动神经元细胞受损严重时,可出现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抽搐、痉挛等上运动神经元损伤的变现,桥脑和延髓的运动神经元细胞受损严重时,出现延髓性麻痹,患者吞咽困难,甚至发生呼吸、循环衰竭,由于脑实质血管高度扩张、充血,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而发生脑水肿、颅内压增高、恶心、头痛、呕吐。严重的颅内压增高可能引起脑疝,常见的有小脑扁桃体疝和海马沟回疝,小脑扁桃体疝时,由于延髓的呼吸和心血管中枢受挤压,引起呼吸、循环衰竭,甚至死亡。多数患者经治疗后痊愈,少数病例因脑组织病变较严重而恢复较慢,有的不能恢复,而留有痴呆、语言障碍、肢体瘫痪等后遗症。病变严重者,循环衰竭或并发小叶性肺炎而死亡。
3.2MRI表现特点(1)病灶往往为双侧多发,少数病例为单侧;(2)可累及额、颞、顶、枕叶为多发而基底节-丘脑区、脑干及小脑略少见,多为不对称分布。(3)病灶形态可表现为大片状、小片状及团块状;(4)大部分占位效应不明显;(5)增强扫描可表现为无明显强化或有线样、斑片状、环状、结节状及脑回样或脑膜强化。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呈散发性,约占病毒性脑炎的33%[3]。占散发坏死性脑炎的20%~75%[4,5],且发病率有渐增趋势。
, 百拇医药
3.3鉴别诊断病毒性脑炎的影像学表现可与许多病变在影像表现上相似,因此应该紧密结合临床进行鉴别诊断。(1)脑梗死:脑梗死常按血管分布区分布,起病急骤,具有脑卒中的症状和体征,而且患者年龄偏大,与本病的临床表现明显不同。病毒性脑炎常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表现为发热、头痛、精神异常、意识障碍、癫痫、呼吸困难、吞咽困难等,脑脊液中蛋白及细胞均可增多,经激素及抗病毒治疗后症状可消失。本组病例中有6例初诊为脑梗死。(2)脑低级星形细胞瘤。单发的病毒性脑炎在信号上均表现为长T1长T2及FLAIR高信号影,边界欠清,强化不明显,无占位效应,在影像表现上难以区别(误诊2例)。主要靠临床表现、化验检查及治疗后的随访加以鉴别。(3)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病灶位于脑白质区,病灶较小,呈斑点状,强化多为环形、斑点状强化,无脑回样强化;临床表现,起病急,进展迅速,症状重,常有脊髓的改变。所以,两者不难鉴别。
病毒性脑炎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化验室的有关检查。MRI的FLAIR技术及增强扫描对病毒性脑炎的确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袁军,陶晓峰,施增儒.病毒性脑炎的MRI诊断及临床意义.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2,8(6):375-377.
[2]杜龙庭,杨朝湘,李军,等.36例病毒性脑炎的临床与MRI分析.放射学实践,2004,19(8):574-576.
[3]鱼搏浪,王泽忠,杨广夫,等.病毒性脑炎的CT和MRI诊断.中华放射学杂志,1995,29(12):839.
[4]谢淑萍,李东华,曹家康,等.脑胶质瘤病的临床和MRI研究.中华放射学杂志,2001,35(4):279-280.
[5]李永芹.更昔洛韦联合干扰素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观察.中国医学创新,2010,7(24):1-2.
【收稿日期】2011-07-28, 百拇医药(万江生 张沁 买买提明 王建新)
【关键词】病毒性脑炎;病理与临床;磁共振成像
病毒性脑炎(viral encephalitis)是一种以脑实质炎症出现症状和体征的严重疾病。临床表现往往不具有特征性,临床诊断需结合临床症状,病毒学与免疫学检查及影像表现。MRI对病毒性脑炎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其显示率较CT更具有优势[1]。可显示病变及了解病变累及的部位、范围、程度、病灶强化的范围及形态等方面,可为临床提供极有价值的诊断信息。但是部分病例MRI表现复杂不易明确诊断。本文收集了自2001年1月~2008年12月经临床证实的病毒性脑炎42例MRI表现进行分析。结合文献对病毒性脑炎的MRI特点及鉴别诊断进行讨论,旨在提高对病毒性脑炎的病理与临床表现及MRI诊断水平。
, http://www.100md.com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符合临床诊断的病毒性脑炎42例,其中男20例,女22例,年龄1~62岁,平均年龄31.5岁。所有病例均在发病1~3 d内行MRI检查。临床表现:发热、头疼、意识障碍、癫痫、精神异常、肢体活动及视力障碍、脑膜刺激征。脑脊液检查:颅内压、红细胞、白细胞、蛋白等均增高。病毒免疫学检测确诊为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14例。所有病例经临床抗病毒治疗临床症状均有明显好转。
1.2检查方法使用美国GE Signa Contour-0.5 T超导型核磁共振仪,T1WI矢状位(TR/TE 400/12),轴位(TR/TE 300/13),T2WI轴位(TR/TE 4000/132),FLAIR轴位(TR/TE 8000/99),层厚8 mm,间隔2 mm,FOV24×18,矩阵:256×164,激励次数2~3次。增强扫描对比剂采用Gd-DTPA,用量0.1 mmol/kg,行T1WI矢状位、冠状位、轴位扫描。
, 百拇医药
2结果
病毒性脑炎MRI表现为脑内多发性,或单发性病灶;多见于双侧大脑半球额、顶、颞叶皮层及皮层下区。基底节-丘脑区、脑干及小脑少见。可对称或不对称,病灶形态不规整,T1WI等低信号,T2WI稍高或高信号,FLAIR呈明显的高信号。同时累及皮髓质的脑炎病灶可类似脑梗死(误诊6例)表现为多发性病灶,临床表现不典型,而MRI表现与脑炎相似,两者之间难以区别。增强扫描:表现形式多样化:线样、斑片状、结节状、脑回状、环状及脑膜强化,有7例强化不明显。
3讨论
病毒性脑炎主要是病毒对脑实质细胞的损害,包括灰质、白质和周围血管的病理改变,表现为弥漫性或局灶性神经元变性、坏死、白质脱髓鞘改变;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的侵润、周围血管炎性反应等,临床症状及体征无特征性。临床诊断一直主要靠病史(诱发因素)、血清学、病毒学、免疫学和病理学的检查而确定[2]。
, 百拇医药
3.1临床病理联系病毒性脑炎早期有高热、全身不适等症状,多由病毒所致。由于脑实质炎性损伤和神经细胞的广泛变性、坏死,患者出现嗜睡、昏迷。当脑内运动神经元细胞受损严重时,可出现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抽搐、痉挛等上运动神经元损伤的变现,桥脑和延髓的运动神经元细胞受损严重时,出现延髓性麻痹,患者吞咽困难,甚至发生呼吸、循环衰竭,由于脑实质血管高度扩张、充血,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而发生脑水肿、颅内压增高、恶心、头痛、呕吐。严重的颅内压增高可能引起脑疝,常见的有小脑扁桃体疝和海马沟回疝,小脑扁桃体疝时,由于延髓的呼吸和心血管中枢受挤压,引起呼吸、循环衰竭,甚至死亡。多数患者经治疗后痊愈,少数病例因脑组织病变较严重而恢复较慢,有的不能恢复,而留有痴呆、语言障碍、肢体瘫痪等后遗症。病变严重者,循环衰竭或并发小叶性肺炎而死亡。
3.2MRI表现特点(1)病灶往往为双侧多发,少数病例为单侧;(2)可累及额、颞、顶、枕叶为多发而基底节-丘脑区、脑干及小脑略少见,多为不对称分布。(3)病灶形态可表现为大片状、小片状及团块状;(4)大部分占位效应不明显;(5)增强扫描可表现为无明显强化或有线样、斑片状、环状、结节状及脑回样或脑膜强化。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呈散发性,约占病毒性脑炎的33%[3]。占散发坏死性脑炎的20%~75%[4,5],且发病率有渐增趋势。
, 百拇医药
3.3鉴别诊断病毒性脑炎的影像学表现可与许多病变在影像表现上相似,因此应该紧密结合临床进行鉴别诊断。(1)脑梗死:脑梗死常按血管分布区分布,起病急骤,具有脑卒中的症状和体征,而且患者年龄偏大,与本病的临床表现明显不同。病毒性脑炎常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表现为发热、头痛、精神异常、意识障碍、癫痫、呼吸困难、吞咽困难等,脑脊液中蛋白及细胞均可增多,经激素及抗病毒治疗后症状可消失。本组病例中有6例初诊为脑梗死。(2)脑低级星形细胞瘤。单发的病毒性脑炎在信号上均表现为长T1长T2及FLAIR高信号影,边界欠清,强化不明显,无占位效应,在影像表现上难以区别(误诊2例)。主要靠临床表现、化验检查及治疗后的随访加以鉴别。(3)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病灶位于脑白质区,病灶较小,呈斑点状,强化多为环形、斑点状强化,无脑回样强化;临床表现,起病急,进展迅速,症状重,常有脊髓的改变。所以,两者不难鉴别。
病毒性脑炎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化验室的有关检查。MRI的FLAIR技术及增强扫描对病毒性脑炎的确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袁军,陶晓峰,施增儒.病毒性脑炎的MRI诊断及临床意义.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2,8(6):375-377.
[2]杜龙庭,杨朝湘,李军,等.36例病毒性脑炎的临床与MRI分析.放射学实践,2004,19(8):574-576.
[3]鱼搏浪,王泽忠,杨广夫,等.病毒性脑炎的CT和MRI诊断.中华放射学杂志,1995,29(12):839.
[4]谢淑萍,李东华,曹家康,等.脑胶质瘤病的临床和MRI研究.中华放射学杂志,2001,35(4):279-280.
[5]李永芹.更昔洛韦联合干扰素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观察.中国医学创新,2010,7(24):1-2.
【收稿日期】2011-07-28, 百拇医药(万江生 张沁 买买提明 王建新)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神经内科 > 脑炎和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