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外医学研究》 > 201225
编号:13746157
疣状胃炎的诊疗及相关问题探讨
http://www.100md.com 2012年9月5日 《中外医学研究》 201225
     【摘要】 目的:分析探讨疣状胃炎(VG)病变的相关因素和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2月-2012年2月收治的89例疣状胃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89例患者中上腹痛57例,以隐痛、胀痛多见,无规律性。上腹胀74例,伴有嗳气、泛酸、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消瘦等。上消化道出血(表现呕血、黑便)17例。无症状者10例。发生于胃窦部的最多,为62例,其次为同时发生于胃窦、体窦移行区(多沿胃角分布)及广泛分布的27例。本组病例做病理检查的30例,其中未成熟型21例,成熟型9例。有肠上皮化生者14例,异型增生者10例,合并萎缩者6例。合并有十二指肠炎19例,消化性溃疡者14例,反流性食道炎9例,胃息肉5例。全部病例都进行了Hp感染的检查,阳性者38例,阴性者51例。结论:疣状胃炎轻者患者可无明显症状,但大多数患者可有程度不同的上腹饱胀不适、上腹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消瘦,亦可出现上消化道大出血。胃镜检查是疣状胃炎的主要诊断方式。临床上应注意到疣状胃炎具有相当比例的Hp感染率及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及萎缩比率,对于病理检查结果为成熟型疣状胃炎的,应将列为一种具有高度癌变倾向的疾病。
, 百拇医药
    【关键词】 疣状胃炎; 诊断; 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 R573.3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4-6805(2012)25-0138-02

    疣状胃炎(verrucosa gastritis,VG)是一种常见的具有特征性形态及病理特点的特殊胃炎。国内报道检出率为1.2%~3.3%,本院VG检出率为3.3%。目前国内对于疣状胃炎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其病因、发病机制仍不甚明了。本文对本组疣状胃炎病例进行了相应的临床观察,并对其发病机理、适用治疗方案和注意事项进行了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历资料均为2010年2月-2012年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疣状胃炎患者,共89例,其中男51例,女38例;年龄<30岁10例,30~45岁57例,>45岁22例。患者年龄以中青年为主。
, 百拇医药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89例患者依据其症状体征、合并症情况、胃镜检查、部分病理检查病例以及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检查结果,进行病因病理、发病特点以及注意事项等方面的系统分析。出现临床症状者,可按消化性溃疡治疗。Hp感染阳性者,可采用目前比较流行的三联或四联疗法。

    2 结果

    2.1 症状及体征

    上腹痛57例,以隐痛、胀痛多见,无规律性。上腹胀74例,伴有嗳气、泛酸、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消瘦等。上消化道出血(表现呕血、黑便)17例。无症状者10例。

    2.2 胃镜检查

    根据其病灶分布的不同,临床上将疣状胃炎分型为胃窦型和胃体/弥漫型,本组病例发生在胃窦部的62例,同时发生于胃窦、体窦移行区(多沿胃角分布)及广泛分布的27例。
, http://www.100md.com
    2.3 病理

    可分为未成熟型或成熟型。本组病例做病理检查的30例,其中未成熟型21例,其隆起部位形态欠规则,高度较低,中央凹陷浅而大,上覆血痂或黄白色分泌物,糜烂周围黏膜有充血等表现。成熟型9例,病变呈圆形或球形隆起,表面光滑,轮廓清晰,顶部脐样凹陷小而深,或无脐样凹陷而呈息肉样。有肠上皮化生者14例,异型增生者10例,合并萎缩者6例。

    2.4 合并症

    合并有十二指肠炎19例,消化性溃疡者14例,反流性食道炎9例,胃息肉5例。

    2.5 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

    本组病例都进行了Hp感染的检查,阳性者38例,阴性者51例。

    3 讨论
, http://www.100md.com
    根据疣状胃炎的形态特征,其命名除疣状胃炎外,尚有痘疹状胃炎、慢性糜烂性胃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隆起糜烂型)、疱疹样胃炎、息肉样胃炎、天花疹样糜烂或慢性胃糜烂等,国内大多称之为疣状胃炎或痘疹样胃炎[1],不成熟型多见。本病最常见于胃窦部,其次见于体窦移行区,沿胃角分布。胃体亦可见之,大多在胃体后壁,较少见。同一患者亦可能在胃内数个部位同时出现病变。本组病例的检查结果与相关资料相符[2]。

    本病的病因及发病机理目前尚未阐明。现在一般认为与多种损害因素有关,如Hp感染、胃酸分泌异常、免疫机制异常、内分泌异常、植物神经功能异常、药物刺激、黏膜血管的变化、机械刺激及等使胃黏膜受损、破坏或损伤了腺颈细胞,使腺管及腺上皮增生,继而使黏膜隆起,形成此病特有的隆起性的黏膜病变[3]。如果损害因素长时间存在,病变可发展到全层肠上皮化生或/及不典型增生。本组病例资料证实,疣状胃炎有相当比例的Hp感染率及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及萎缩比率。

    本病常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溃疡等病合并存在。本组病例合并有消化性溃疡14例。两病是否有相同的发病机制,目前意见尚不一致。部分学者认为,消化性溃疡虽然不是直接来自疣状胃炎,但此病与消化性溃疡合并发病率高,同时此病与消化性溃疡发病的年龄段极其相似,所以认为两病可能有相同的发病机制。另有部分学者认为此病不是消化性溃疡的前驱改变,因为两病的好发部位不同,并无共同的发病机制。
, 百拇医药
    随着现代免疫学的发展,有学者认为本病与变态反应有关,其根据为,隆起病变部位的血管周边,有较多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末梢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增高。故这些学者提出了此病可能是Ⅰ型变态反应的设想。

    目前医学界对疣状胃炎还没有一个科学的、统一的或权威的治疗标准,还不能根据临床上的治愈率或有效率来判定某种治疗方法对此病更为适用。鉴于疣状胃炎存在相当比例的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存在较高的Hp感染率,而且有相当比例的病例病灶不易消退[4],加之临床已观察到部分疣状胃炎病例发生癌变的事实[5],另有基础研究方面获得的相关基因改变的证据,有理由将疣状胃炎(特别是成熟型)作为一种具有高度癌变倾向的疾病,进行更深入的实验研究。由于电子胃镜的普遍应用,有关本病报道日渐增多。本组病例的发病年龄、症状体征、镜下表现、病理检查结果、Hp感染和合并症情况教科书中所提起的情况大致相同[6],应当意识到本病的普遍性,遇有不典型消化道症状的患者,应行胃镜检查,以免遗漏本病的及时诊断和治疗。

, http://www.100md.com     参考文献

    [1]张亚历.胃肠疾病内镜、病理与超声内镜诊断彩色对照图谱[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0:55.

    [2]朱鸣,步晓华,李彦飞,等.疣状胃炎胃镜及病理结果分析[M].临床医学研究,2010,27(3):478-480.

    [3]李道芬,许桦林,王一鸣,等.胃黏膜隆起性糜烂的临床病理学及其病因学的研究[J].中国内镜杂志,1997,3(1):45.

    [4]俞菊英,卜昌荣,考璇.幽门螺杆菌感染对疣状胃炎发生和发展的影响(附78例报告)[J].中国医师杂志,2007,9(1):76.

    [5]小黑八七郎.早期胃癌の诊断内镜治疗のたぬの早期胃癌诊断の诊断[J].医学情报,1993,2(3):57.

    [6]陆再英.内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86.

    (收稿日期:2012-05-25) (编辑:李嫚), http://www.100md.com(梅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