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心血管科 > 心力衰竭
编号:13719860
41例慢性心衰患者的护理体会
http://www.100md.com 2013年8月25日 《中外医学研究》 201324
     【关键词】 心力衰竭; 护理

    中图分类号 R541.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24-0118-02

    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症状群,是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为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阶段,发病率极高,有临床症状的患者5年生存率和恶性肿瘤相仿[1]。欧美指南一致推荐协作管理模式用于心衰的管理和监测,首先是临床经验丰富的护士对心衰患者进行教育,营养学专家进行营养评估和指导,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制定出原计划,心内科医生制定并简化药物治疗方案等。加强护理人员对慢性心衰患者的健康教育及护理,让患者了解心衰方面的知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参与心衰的防治,这对于延缓病情的发展,提高生活质量,减少住院率、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

    1 临床资料

    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共收治慢性心力衰竭患者41例,均符合Framingham心衰评分标准[2]。男24例,女17例,平均62岁。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由于本病是慢性疾病,活动受限,反复发作,多次住院,担心疾病的预后及治疗的费用等,患者均有一定程度的焦虑、抑郁,反过来加重心衰或使其复发,所以在治疗疾病的同时,要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以调动患者自身的积极性和治愈疾病的信心。心理护理对自己的疾病不能忽视,也不要过分关注,因为过分紧张易诱发急性心衰。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用合适的言语向患者解释心理问题与疾病预后的关系,从而使患者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配合治疗,使疾病得到控制。

    2.2 健康教育

    教会心衰患者自我监测,如心衰症状、药物副作用、病情恶化的征兆,以及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医护人员的帮助,以便及时就医或者联系医护人员。虽然患者及家人的自我监测不能代替医护人员对病情的观察,但患者对新出现症状的及时反馈,确实能使医护人员对疾病的进展在第一时间采取相应的措施。

    2.3 休息与活动

    休息是减轻心脏负担的重要方法,可使机体耗氧明显减少,使肾供血增加,有利于水肿的减退。休息时间根据患者生活习惯及病情灵活掌握。鼓励患者作适当的动态运动,避免竞争性运动和等长运动,以日常体力活动为主,运动量以不出现心衰症状为宜。重度心衰患者,可在床边小坐;其他不同程度心衰患者,可每日多次步行,5~10 min/次;心功能较好者,可3~5次/周,步行20~30 min/次。

    2.4 合理饮食

    向患者交待饮食原则为低钠、低热量、清淡、易消化,足量维生素、碳水化合物、无机盐,适量脂肪,禁烟、酒,还应少食多餐,因饱餐可诱发或加重心衰。特别要注意晚餐不宜过饱,饭后不再进食。控制食盐量,食盐量<5 g/d。

    液体摄入量应以每天1.5~2.0 L为宜。对于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应严格限制水的摄入量,不超过800 ml/d。营养添加物无法缓解心衰症状及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避免使用含有麻黄、麻黄碱及其代谢物的食物,因其可能增加心血管病死亡率和致残率。

    2.5 合理用药

    强调药物治疗的重要性,指导患者理性的治疗,了解用药的目的、剂量、副作用、正确的服药方式、药物中毒的表现、漏服的补救措施。应严格遵医嘱用药,年龄大、依从性差的患者应有专人或由护理人员负责药物的服用,以免发生严重后果。

    2.6 皮肤护理

    慢性心衰患者长期卧床,加上营养差、肌肉萎缩、水肿、全身及受压的局部血液循环差,导致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形成压疮,常发生于背部、骶尾部、足跟等受力大的部位。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定期给患者翻身、拍背、按摩,护理动作应轻柔,防止皮肤擦伤。对于入院前已发生的压疮更应加强护理。

    2.7 临终关怀

    治疗及护理以尽力缓解患者的痛苦、减轻症状为目的,包括使用麻醉药,多次使用利尿剂、持续静滴正性肌力药,甚至压疮的护理等[3]。避免不必要的检查和干预,在生命弥留之际,是否施行心肺复苏,应征询家属意见。若进行积极的操作,如转上级医院进行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等也无法改变最终的结局时,则不推荐这样做,而是加强护理,让患者尽可能安详地走完人生最后一程。

    3 结果

    经过合理的治疗及综合护理,好转37例,因顽固性心力衰竭死亡4例,总有效率90.2%,无护理相关并发症发生。

    4 讨论

    慢性心衰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严重影响老年人的健康及其生活质量。因此,对于慢性心衰的防治显得十分重要。俗话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在慢性心衰合理治疗的基础上,加强护理,可以减少、延缓甚至避免慢性心衰患者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在国外,对慢性心力衰竭的防治着眼于连续的、系统的社区服务,护士已经成为慢性心力衰竭护理的核心[4]。从事心脏病护理的护士必须经过一定的专科培训,不仅精通先进的物理评估技术和各项检查指标,能解释临床和生物化学检查的变化,而且应了解病理生理学、药理学、治疗技术的最新进展,再次,还必须在临床处置上非常内行。这些都依赖于不断地进修学习及心脏病临床护理经验的积累。而我国,尤其是社区基层,相对于发达国家,护理水平尚有一定的差距,但是从自身的情况出发,找出差距,认真学习,从基础做起,经过多年努力,已获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部分地区1980、1990、2000年慢性心力衰竭住院病例回顾性调查[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2,30(8):450-454.

    [2]Braunwald,陈灏珠.心脏病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407-429.

    [3]高前珍,张岚岚,汪太芸,等.临终关怀患者压疮的预防和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2):91-92.

    [4]周颖清.英国对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的社区护理[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3,22(1):6-9.

    (收稿日期:2013-04-16) (编辑:何玉勤), http://www.100md.com(王夫芳)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心血管科 > 心力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