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虚证患者唾液淀粉酶活性异常机制的研究概况(1)
【摘要】 通过分析影响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因素,探讨脾虚证患者唾液淀粉酶活性异常的机制,对脾虚证临床参考指标引入唾液淀粉酶活性比值的研究作出综合性评价并进行深入的思考与展望。【关键词】 脾虚证; 唾液淀粉酶; 活性; 异常; 机制
doi:10.14033/j.cnki.cfmr.2017.1.08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01-0159-04
中医在论述脾的生理功能时,认为“脾开窍于口”,“脾在液为涎”和“脾主涎”等,涎即为唾液,脾开窍于口是指饮食味觉感受与脾胃运化功能密切相关。唾液在脾胃调和时的分泌是适量的,在受到如食物的刺激时会分泌增多,而在一般情况下具有保护口腔环境的作用。“多流涎” 在论述脾的病理时是作为重要的证候之一。另外,在临床辩证、治疗等方面,均发现脾与唾液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生理上脾与唾液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唾液淀粉酶(sAA)是人类唾液蛋白中最为丰富的蛋白[1],占到唾液蛋白的40%~50%[2],常被用来考察唾液蛋白分泌的主要指标。因此,很多学者利用sAA的活性变化对“脾主涎”及脾虚证的本质进行了探索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46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