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健康管理》 > 2013年第2期
编号:12351283
网络提供医疗资源适合与否自己考量
http://www.100md.com 2013年2月1日 《健康管理》 2013年第2期
     在《重生手记》中凌志军谈论了大多数病人的困惑,以及遇到的种种医坛怪相。有对医生医术医德的质疑,也有对整个医疗体制不够完善的重重解构。尽管有不公平的现状,尽管医患之间矛盾依旧存在,但我们仍然可以从这本书中体会到普通百姓在就医路上的种种艰辛。

    找到合适的医生属运气

    在现行体制里,肿瘤患者找到合适的医生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在绝大多数案例中,都是靠碰运气。因为,目前中国大陆地区缺乏对医生人品和技能的科学准确的评价方法,加之各个领域普遍伦理约束淡化,诚信缺失。见得到的“医生简历”,对于“站立者”是注水、拔高,对于“扑倒者”是贬低、毁谤,罕见恰如其分的。

    在此大背景之下,我还是谈谈自己对于找医生这方面的个人建议。即,患者必须穷尽一切手段收集与所患疾病有关的临床资料以及医生、科室、医院资料,多渠道资料汇集比对,请教值得信赖的人。

    何谓好医生?我1987年从医后就一直坚持自己“好医生观点”:本院、本科的同事竞相把生病的自家人安排给谁的床位上,那位,就是真的好医生。
, http://www.100md.com
    兼听则明降低误诊率

    在普通患者看来,对于医生的话,应该是只对不错的。但其实,医生也是人,只要是人就有犯错的时候。而医生的经验也是从不断犯错中积累起来的。因此误诊率的高低并不是对医生个人医术的绝对判断。谁都不愿意成为医生误诊的病人,但谁都不可避免成为误诊的对象。正如凌志军一开始被众多肿瘤界权威误诊脑瘤一样,即使大牌专家也有犯错,而且是低级错误的时候。

    减少误诊率一个世界性难题,简单来说,减少误诊,医患双方都有可为。

    作为医方,要仔细认真地听取患者的主诉,恰当地检查,不能忽视“触、叩、听”这些技艺,注意鉴别诊断和讨论会诊。凌志军对医生缺乏信任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专家们不喜欢听取患者的诉求,只关心患者的检查结论。

    800块的特许专家号换来“三分钟”的就医时间,对于医者,无法获得患者准确的医疗信息,在患者看来,也是一种敷衍的诊疗态度。专家不仅要医术高明,更要谦虚好学,不断在实践中积累经验,给其他医生作好榜样。
, 百拇医药
    作为患者,要如实并尽量有条理地主动告知自己的感受和病史。如今市面上很多有关养生、健康的书籍,多读书是好事,但一定要理性对待自己理解,与医生理解的差异之处。

    患者如果对某个医生的诊疗不放心,不妨多跑几家医院,综合各家意见自己判断,再次就诊的时候,将自己的判断带给医生,这样医生出错的可能性就能大大下降。

    患者不是“小白鼠”

    在凌志军的抗癌之路中,众多医生推荐的治疗方案一度让他觉得失去方向,“开颅”还是“化疗”,“中药”还是“西药”?在患者面前,似乎有很多选择,可惜,众多的选择如同将患者当成“小白鼠”。

    医疗是高科技专业,也是多学科复合的专业,外行人是绕不清的。因此,患者来甄别医生推荐的药物、方案的动机和得失,几乎不可能。但是也还是可以做些尝试的。

, 百拇医药     比如,把方案和药物拿给别的医院的医生看看,听听其他人的评判。自己和家人上网检索有关信息,尤其是投诉信息。看看医生推荐的药品和治疗方案是否符合“临床路径”的要求等。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医生的诚信就是患者的唯一判断依据”,这也是一个好经验。凌志军在书中骄傲地提及自己当记者养成的“阅人”本领,这一点用在医生推荐的治疗方案和医药方面也是适用的。

    过度医疗很难界定

    凌志军研究了很多有关放疗的资料,在他的书中提及了“过度医疗”治死人的问题。在中国,过度医疗属于法律空白,医学法学界很难界定。但在国外,患者对医生、医院提起诉讼,乃至医生因此吊销执照、医院赔偿患者大笔钱也有存在的普遍现象。

    尽管我国无法在法律层面将“过度医疗”治死人看做判刑入狱的手段,但在限制“过度医疗”方面出台了不少规范,比如《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均有规范医疗的要求,此即对“过度医疗”的禁止。而2010年7月1日生效施行的《侵权责任法》有更明确规定,其第六十三条规定:“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不得违反诊疗规范实施不必要的检查。”这是对过度检查(过度医疗的一个组成部分)的明确禁止。

    既然有法律规制,就有罚则。轻者行政处分,造成严重后果的,可能面临刑事责任。至于民事赔偿,那是最常见的责任承担方式。在针对过度医疗的“罚则”体系设计上,中外并没有根本的差异。差异在于,维权的方式与渠道。法治国家以律师代理诉讼解决为主,显得比较文明,但是耗时费力。我国大陆地区则常见“医闹”,而后多半转入协商或人民调解这些ADR(非诉解决机制)方式解决纷争。

    从医疗体系的高度来说,只有将患者对医生的医术、医德的考察,纳入与医生个人、行政管理者个人的评分、评级、考核等当中,才能有效解决此类问题。单纯的提高专家挂号费用,无疑是饮鸩止渴。, 百拇医药(胡晓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