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延边医学》 > 2012年第4期
编号:12282075
CT、MRI影像检查在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分型诊断中的价值
http://www.100md.com 2012年4月1日 《延边医学》 2012年第4期
     【摘 要】 目的:临床分析CT、MRI影像检查在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分型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5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30例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分析MRI、CTD 的征象,30例均实施CT扫描,15例给予MR检查。结果:CT、MRI明显强化血管瘤动脉期与异常血管的扫描,门脉期高于同期肝实质的强化程度。结论:针对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采用CT与MRI,可准确诊断其分型,具有诊断特异性。

    【关键词】 CT;MRI;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分型

    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属于一种间叶组织的良性肿瘤,在临床上较为少见。它是由不同含量平滑肌细胞、脂肪组织、急性血管组成。根据各组所占成分比例的不同,CT与MRI的影像表现成呈多种多样,而各型均存在特征性[1]。笔者选取我院2010年5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30例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分析MRI、CTD 的征象,临床分析CT、MRI影像检查在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分型诊断中的价值,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5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30例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男性6例,女性24例,年龄24~74岁,平均年龄46.5岁。查体发现16例,腹痛发现8例,腹部肿块就诊6例。所有患者均未肝炎病史,经过血清甲胎蛋白、血生化检查,均显示为正常。

    1.2 设备与参数

    CT检查:美国GE公司生产的Hispeed DX/I单排螺旋CT机1.50mm的扫描层厚,5mm的重建层厚,0.9:1的螺距。使用压力注射器进行静脉注射,速度为3ml/s,选取100ml的非离子性造影剂。在注药后,在25s、55s、60s、90s、120s、180s、5min实施动态扫描,以获取肝门静脉期、动脉期、延迟期、平衡期的扫描影像。

    MRI检查:西门子公司的Novus 0.35T永磁磁共振机,256×205的矩形阵,7mm的层厚,2mm的间隔,335:1.1的视野。T1WI为TR410ms~420ms,TE为12~13ms。T2WI为TR2500ms~3000ms

    TE为129ms。使用对比剂与酸葡甲胺进行扎喷,进行快速静脉推注,在5s内完成,0.1mmol/kg的剂量。对序列进行动态增强扫描,TR为30~35ms,TE为7ms,FOV为370×370mm,6mm的层厚,0.6mm的间距,2次的采集次数,256×128的扫描矩形阵,进行连续、多层扫描,20、40、60、80s的间隔时间。延迟3min后,实施T1WI的容积扫描,TR为15ms,TE为7ms,25度的翻转角,4mm的层厚,2mm的间距。延迟5min后,实施T1WI,扫描参数相同[2]。

    1.3 分型方法

    MRI与CT诊断血管成分、脂肪组织,同病理有关,因此根据病理进行影像学分型,主要分为四种类型:(1)血管瘤型。以扭曲畸形血管、粗大畸形血管、血管瘤为主体;(2)肌瘤型。主体为平滑肌成分,脂肪成分小于10%;(3)脂肪瘤型,主体为脂肪成分,大于70%;(4)混合型。各成分比例较为接近,脂肪成分大约占总体的20%~70%。

    2 结果

    2.1 血管瘤型

    总有有6例,CT平扫时,显示有4例为巨大血管瘤,2例为扭曲与粗大网状血管。血管瘤的密度相同,周围间为混杂密度。其中3例进行MRI检查,T1WI为低信号,T2WI为中高混杂信号。CT与MRI的增强扫描显示,动脉期瘤体显著强化,延迟期与门静脉高于同期肝的强化程度。

    2.2 肌瘤型

    5例均进行CT与MRI检查,采用CT平扫时,呈现低、均匀的密度。MR平扫时,T1WI为低信号,T2WI为中信号。CT与MRI的增强扫描显示,动脉期病灶显著强化,延迟期与门静脉持续性强化。多囊状改变明显者有1例,膜样强化者2例。

    2.3 脂肪瘤型

    总共有7例,采用CT平扫时,主要为低密度的脂肪。其中5例实施MRI扫描,T1WI与T2WI呈现高信号。抑制脂肪厚,呈现低信号,其中存在少许血管信号与软组织。 CT与MRI的增强扫描显示,病灶脂肪未出现强化,少量扭曲血管出现断面强化,其他成分出现不均匀强化。处于延迟期扫描着,趋势更加明显[3]。

    2.4 混合型

    总共有12例,CT检查后,有10例可见结节状脂肪,2例小结节脂肪灶。多方混合型有1例,有1例合并结节性硬化。行CT平扫显示,脂肪为混杂密度。5例行MRI检查,T1WI的信号为低、不均匀,脂肪成分信号为高,T2WI信号为混杂、高。CT与MRI的增强扫描显示,动脉期的软组织成分显著强化,门脉期持续强化。病灶边缘与中心存在高密度的血管影。

    3 讨论

    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多发与年轻女性,常见于30~55岁,本组实验中平均年龄在46.5岁,与文献相符合。多发单发性病灶,并存与肾脏结节性硬化,在本组有多方混合型有1例,有1例合并结节性硬化。所有患者无肝硬化病史。

    该疾病通常由脂肪、平滑肌与血管组成,按病例分为血管瘤型、肌瘤型、脂肪瘤型、混合型[4]。

    3.1 血管瘤型

    该型属于畸形血管与平滑肌细胞所构成,脂肪含量较少,在影像学上难以显示。CT平扫通常形成低密度,在内可见条状与点状血管氧出现钙化。MRI平扫,T1、T2的信号稍长,T1WI与T2WI信号为低。

    3.2 肌瘤型

    在该疾病类型中,肌瘤型最为少见,本组总有有5例,仅占15%。CT平扫通常为软组织肿块,且呈现低、不均匀密度。MRI平扫时,T1WI为稍低信号,T2WI则为稍高信号,且较为混杂。

    3.3 脂肪瘤型

    在该疾病类型中,脂肪瘤较为多发,本组共有7例,占23.3%。CT平扫时,肿瘤组织与脂肪的密度接近,可见软组织呈现斑片状、条索状密度。MRI平扫时,T1较短,T2较长。

    3.4 混合型

    在该疾病类型中,混合型最为常见,在本组实验中,占有12例,占有40%。CT平扫时,脂肪为混杂密度。MRI平扫时,T1WI信号为低、不均匀,脂肪成分为高信号,T2WI信号混杂、高。

    总而言之,针对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采用CT与MRI,可准确诊断其分型,具有诊断特异性。

    参考文献

    [1] 严福华,曾蒙苏,周康荣等.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及MRI征象分析[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1,35(11):821-825.

    [2] 张鑫,严森祥,肖文波等.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影像学及病理学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36(1):88-92.

    [3] 严福华,徐鹏举.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和MR表现[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11,17(5):412-415.

    [4] 游箭,徐伟,陆明等.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影像诊断和治疗[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2,24(2):220-222., http://www.100md.com(刘国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