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药学刊》》 > 2008年第1期
编号:11736092
丹参改善缺血再灌注血液流变学研究进展(2)
http://www.100md.com 2008年1月1日 《中国医药学刊》 2008年第1期
     4.2 WBC 血液中WBC数量仅是RBC的1/700,但其体积较大,内粘 度比RBC高3个数量级,因此流经毛细血管时,变形较慢,阻力较大。在微循环紊乱,血流变缓时,WBC的病理生理意义就更为突出。不仅使细胞变形的力不足以强迫WBC快速穿过毛细血管,WBC很容易造成毛细血管的完全阻塞。聚集于血管壁活化的WBC还可以引起下列变化加重微循环障碍:(1)释放大量的自由基和蛋白酶,破坏RBC膜表面唾液酸基团,使RBC负电性下降、聚集性增强;(2)损伤VEC,暴露胶原,激活凝血酶瀑布反应。(3)WBC自身及激活VEC后释放的一些活性物质,如PAF、白三烯B4(LTB4),TNF等诱导更多的血细胞聚集于血管壁,血管收缩,血小板聚集,引起血流缓慢,血栓形成,组织缺血缺氧甚至坏死[5]。因此,目前多数学者认为WBC粘附、聚集于VEC和局部缺血组织是引起再灌注后无复流的主要原因。

    4.3 血小板 血小板是一种具有粘附、聚集、释放等多项功能的细胞,在机体止血、保护血管内皮完整性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IR时血小板功能亢进,形成微血栓,阻塞血流,是引起组织IRI加重重要因素之一。

    丹参对血小板流变性有较强的调节作用,其机理可能是:(1)增加血小板内cAMP含量,使血小板膜表面的一种或几种蛋白质受体激酶处于临界或高水平,血小板维持非聚集状态;(2)调节AA代谢,抑制AA诱导血小板生成、释放TXB2;(3)抑制ADP、胶原、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及释放致密颗粒(ADP,5-羟色胺等)以及含酸性水解酶、组织蛋白酶的溶酶体反应;(4)抑制血小板表达P-选择素,并阻断由P-选择素介导的血小板与单核细胞、多形核粒细胞 、杀伤细胞粘附及其后启动的血液凝固瀑布反应[6]

    综上所述,丹参作用广泛,对IR时微循环障碍及血液流变学异常都有调节作用,表现出对IRI显著的保护作用。因此,丹参对减轻IRI来说是一种十分理想的药物,在临床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目前尚有许多问题如丹参调节血液流变学及微循环异常的具体细胞内信号传导通路及其基因水平机制等还有待于深入研究。这些未知领域的探索,将为广大医务工作者治疗一些IRI相关疾病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1] 李泓. 脑脉宝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血液流变性及血小板形态的影响[J].微循环学杂志,1998,8(2):3-5.

    [2] 中药学/颜正华主编,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 ISBN7-117-07244-X.

    [3] 姜智,刘焕星,张荣银.丹参对氧自由基损伤的离体肺动脉内皮细胞释放内皮素和前列环素的影响[J].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1999,15(2):192-194.

    [4] 冯培芳,秦南屏,程志刚,等.复方丹参滴丸对冠心病患者循环内皮细胞基因表达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19(4):286-288.

    [5] 刑海燕,朱文云,马丽,等.血瘀证血细胞流变学研究[J].中国微循环,2000,4(2):127-129.

    [6] 姜开元,阮长耿,顾振纶.WH505体内抗血栓作用及其机制[J].苏州医学院学报,2000,20(3):203-205., 百拇医药(邓正蓉 杨文兵 王继生)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