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药学刊》 > 2009年第2期
编号:11748395
改良的腹股沟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
http://www.100md.com 2009年2月1日 《中国医药学刊》 2009年第2期
     【摘 要】 目的 为了进一步减少或避免腹股沟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对数百例无张力疝修补术中发现的局部解剖情况,选择38例45侧,把常规的补片位置移至到腹横筋膜表面,加以固定。结果 局部异物和疼痛的程度及范围更加轻微,时间更为短暂;随访2~41月无复发。结论 只要术中局解情况允许,操作得当;改良的腹股沟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更加合理、适用;并发症更少更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改良 腹股沟 无张力 疝修补术

    【中图分类号】R65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4-8824(2009)-02-0055-02

    腹股沟疝是临床外科常见病多发病。其手术修补方法有100多年的历史,手术方式多种多样,但均无一种理想术式;术后疼痛和复发严重困扰着传统修补术的发展。二十世纪末,美国发明了无张力疝修补术,以后传入我国;2002年以来我院开展腹股沟无张力疝修补术近300例,回顾和总结我们开展的病例以及会诊处理的院外开展该手术的并发症中,我们发现有些术后疼痛的时间和程度并不比传统手术轻,有的还很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我们反复研究资料,仔细观察术中的局部解剖情况,对38例45侧腹股沟疝的无张力修补术作了改良处理。收到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 百拇医药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该组资料38例均为男性,年龄30~72岁,平均为61.6岁;18例为斜疝,10例为直疝,7例为双侧疝,3例为二次复发疝,5例合并有慢性支气管炎;6例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稳定期)。

    1.2 手术经过 手术适应证、禁忌证及网片置入前的手术程序同常规无张力疝修补术。置网片前先解剖出腹股沟管后壁的腹横筋膜,即在联合肌腱的下缘游离出腹横筋膜约2~4cm;拉钩把其下缘向上方牵开,显露腹横筋膜,把网片平整置入,其上缘固定在腹横筋膜的表面;其余的手术方法同常规无张力疝修补术。术中注意保护走行在腹股沟内的神经。

    1.3 病例选择 (1)适宜于常规无张力疝修补术的病例;(2)对复发疝应慎重选用(尤其是多次手术者不宜选用);(3)腹壁肌肉较为发达,腹股沟解剖层次较清楚,边界较明确者。

    2 随访结果
, 百拇医药
    38例患者均获2~41月的电话、门诊随访;术后术区麻木1月内基本消失者30例,2月内完全消失者8例15侧。术区轻微胀痛、不适1月内消失者36例,2月内消失者9例;死亡3例(因结肠癌2例、心脏病1例)其余病例在随访期间无复发。

    3 讨论

    常规的腹股沟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其网片置于腹外斜肌深面,固定在腹内斜肌肌膜上;而该层组织上有髂腹下及髂腹股沟等神经通过;人工材料—网片术后所形成的瘢痕组织会对这些神经造成粘连、挤压甚至瘢痕化改变;从而影响神经的功能,术后出现麻木和疼痛。尽管疝修补术后疼痛原因说法不一,但我们认为:行无张力疝修补术把网片置于腹内斜肌肌膜上是造成术后疼痛的主要原因。因此,把网片不固定在腹内斜肌肌膜上而置于腹横筋膜表面可以有效地避免或减少术后疼痛的发生。

    腹股沟管后壁的腹横筋膜解剖比较容易,尤其对病员较年轻、局部肌肉较发达者,其解剖多无困难。国外有学者在描述腹横筋膜的解剖时认为:腹内斜肌腱膜易与同深层的腹横肌腱膜分开,也能与更深的透明层一腹横筋膜分开。我们体会:只要不是多次手术致局部解剖紊乱、瘢痕形成,把精索提起,沿腹股沟韧带或髂耻束向深面和上方稍做分离,即可充分显露腹横筋膜,植入网片,分别固定。在这一层解剖,其术中、术后都不会造成神经损伤,术后疼痛则多可避免。我们的资料虽例数不多,但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 百拇医药
    有文献报道:腹股沟疝形成的根本原因是腹壁的第一屏障即腹横筋膜薄弱或缺损所致[2]。国外有机构(加拿大的Shouldce医院)针对这一环节,专门研究出了一种叫低张力的疝修补术式,风靡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国内把它叫着腹股沟疝的四层修补法[3]。我们把网片置于腹横筋膜表面,加以固定;以后形成瘢痕,加强了腹横筋膜的张力;有效的预防了术后疝的复发。从我们随访的资料来看,虽然时间短了一些,但尚未发现复发,达到了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Robeft Bendavid主编;郭仁宣,苏东明主译.腹外疝的外科治疗[M].辽宁:科学与技术出版社出版,2003,9:87.

    2 第二届疝和腹壁外科学术讨论会资料汇编[M].2002,6:59.

    3 现代普通外科手术学[M].严律南,姚榛祥.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7,7:377-378., 百拇医药(尹方龙 张云鹤 张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