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药学刊》 > 2009年第6期
编号:11804229
《背寒咳嗽》论治初探(1)
http://www.100md.com 2009年6月1日 《中国医药学刊》 2009年第6期
     【摘要】目的背寒咳嗽是还待认同的尝试性探讨。体现了深入探索中医症状学、发病学(感邪途径,正邪相争部位——背部),并验证于临床的真正价值。方法 运用逻辑思维方式疏理完善,综合各相关医家在对背寒咳嗽的医疗实践活动中,探微索隐,体察患者的主观感觉,即偶然发现背寒咳嗽中背寒冷、背畏寒、背恶寒、背微恶寒,使之深化、量化、更具科学化,到必然确定的客观标志,从而得到理性的升华,全观诸家对背寒咳嗽论治各有创见,有从内论治者,有从外论治者,有从内外合论治者。结果 内外合论治者,缩短了病程,提高了疗效。

    【关键词】背寒咳嗽、论治

    【中图分类号】R25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4-8824(2009)-07-0054-03

    背寒咳嗽实受中国医药学刊所载《胃寒咳嗽论治》[1]一文,先前的启发而感动笔者的理性思维,反思于后,即背寒咳嗽。笔者想借贵刊这个交流的平台和同道们一起来探讨。背寒咳嗽见于《金匮要略痰饮咳嗽脉证并治第十二》篇中所言:“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掌大。”仲景言此及彼即其他咳嗽病中实有症状背寒,仲景用取类比象的方法对饮证背寒咳嗽的临床表现作了相对部位、范围、性质、程度的量化,为何“其人背寒冷如掌大”,全国《金匮师资班讲稿》中,遵循《素问•举痛论》所言:“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脉泣,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精研所得,并用了四句精僻术语作了很好的注释,即:“心之俞在背,心阳行于背,寒饮注其俞,阳气所不入[2]。”解析了心阳、寒饮、阳气、俞穴互结于背 ......
1 2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125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