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温相济 阴阳平秘
中图分类号:R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4-8824(2010)-65-02
【摘要】本文以《千金方》的“寒温并用,阴阳互调”为其用药的突出特点作一探讨。分别对寒证佐寒药,热证中佐热药,寒温并用求平衡,温补中佐寒凉进行分析。以寒温并进,寒中佐热,热中兼寒,补中夹清,泻中寓补,以达到阴阳平秘,邪去正安之目的。对治疗疑难杂证是十分有益的,使临床工作者不落俗套,深入研究验证,开拓临床应用的新思路新方法,提高临床治疗水平。
【关键词】寒证;热证
唐·孙思邈《千金方》的临床价值,为历代名医大家所推崇。对其组方用药,徐大椿称赞说:“其用药之奇,用意之巧,亦自成一家,有不可磨灭之处”,又说:“仲景之学,至唐而一变也”,“大抵所重,专在于药”。《千金方》的病因病机多宗仲景,其组方用药仅少数为仲景原方,多数有时了更多的创新和发展。张璐认为有“激、逆、反、从”的特色。“寒温并用,阴阳互调”为其用药的突出特点。兹就此作一探讨。
, 百拇医药
1 寒证佐寒药
孙师治疗寒证,不管是内寒外寒化热挟热与否,均佐以寒药,特别是病情危重症候复杂的情况下更为常用,无热象的一般只佐一味,且用量轻;寒证明显病重而温热药多的,佐药亦多。其意义有二:制其温热药太过;取其去性存用之意。如著名的温脾丸、健脾丸、温脾汤主治同为脾胃虚冷,饮食积滞不消,均用附子、干姜、桂枝伍大黄消食导滞。治产后虚冷洞下,心腹绞痛兼泄泻不止阿胶丸,用附子、桂心、人参配黄连,温中健脾解毒;钟乳泽兰丸,治妇人虚损赢瘦百病生,在滋阴温阳益肾健脾方中佐石膏制温热太过。此外,在“诸风”等众多方剂中佐石膏、黄芩,其意亦大都如此。孙师用反佐药是有其针对性的,大凡肝胆脾胃及肠道的疾病多佐大黄、黄连、黄芩,泄泻必佐黄连、黄芩;气机不通腹痛满胀,或久病大虚,多佐大黄,降气通腑,补而不滞;心肺、头面、躯干及情志方面的疾病多佐石膏,除制它药之温热外,尚有镇静安神的作用。佐药的味数及剂量是根据病情的轻重、温热药味数的多少而定,使所制之方成为“微温”、“温热”、“大热”之剂,恰与病情相吻。如芎汤,主卒中风,四肢不仁,善笑不息方,用黄芩、石膏各一两伍麻黄、桂枝、干姜各一两,使之成为微温之方。甘草汤治偏风积年不瘥,手足枯细,面目涡僻,精神不定,言语倒错方,用黄芩一两、石膏四两伍麻黄、桂枝、细辛各一两,防风一两半,附子二枚,生姜四两等,使之成为温热之剂,以散沉寒痼冷。总之,灵活运用,不可拘泥。
, 百拇医药
2 热证中佐热药
《千金方》中之伤寒为广义之伤寒,包括外感热病中的温病和热病。在治疗时不管是否兼表证,均喜佐辛温的麻黄、桂枝、细辛,轻则一味,多则数味。治既非久病亦无阳虚的热病方剂中,佐以干姜、附子,更是使人费解,可能是孙师对药物十分熟悉,有独特的经验和见解。如治小儿伤寒变热毒痢,身热面赤,口燥,悉主之方,方中用麻黄疏透肌表,引热外出。治胃中热,唇干口燥,生疮方,用桂枝为典型的反佐法。麻黄、桂枝、细辛佐用有别,小儿病、心经病及情志方面的疾病多佐桂枝;胸闷气促咳嗽佐麻黄;痛必佐细辛。著名的葛根龙胆汤,治伤寒三、四日,不瘥,身体烦毒而热方,药用葛根、大青叶、石膏、黄芩、白芍、升麻、玉竹、龙胆草配麻黄、桂枝、生姜,此方,我运用十多年,每遏上呼吸道感染、肺炎、中署及不明原因的高热,中西药反复治疗高热不退的患者,用之每获奇效,一般一至三剂即可退热,热退后不再复升,药后未见患者有出汗现象,可见麻黄桂枝并不是起发汗作用,足见孙氏用药之巧。治内热,肌痹淫淫,如鼠走身上,津液脱,腠理开,汗大泄为脾风的亡阴亡阳证,用麻黄止汗通肉解风痹汤方,药用麻黄、桂枝、枳实、细辛、白术、防已、生姜、甘草、石膏,此方虽重用石膏八两,集清热温散于一炉,其意难测,敢于运用的恐怕更少。治肉极虚热,津液开泄的西州续命汤,用麻黄、桂枝、生姜更是如此,有待临床验证。
, 百拇医药
3 寒温并用求平衡
孙师对病因难辩,病机错杂,阴阳平衡失调,脏腑功能紊乱的疾病,常遵循“寒温并用,阴阳互调”的原则,遣方用药,一本于理,以达阴阳平秘,邪祛正安的目的。其运用多见于下列情况:寒热并重的疾病;无寒无热的疾病;精神情志疾病;胃肠道疾病。他通过辩识疾病本身的寒热轻重来制方用药,再通过制方中寒温药之间的药味、药量与所治疾病达到平衡。制方时他善用石膏黄芩,且把石膏用量的轻重作为所制之方成为寒凉方、温热方的主要手段。如治产后中风口噤瘛疭的五石汤、四石汤,均用桂枝独活配石膏黄芩。治小儿卒中风恶毒及久病,四肢角弓反张不随,并僻不能步行方,用麻黄桂枝伍黄芩石膏。至于非产后,非少气的中风,四肢缓急,或不能言语,或半身不遂,四肢枯细,亦用这一对药,如西州续命汤、大续命汤、甘草汤等等,可见其对治疗中风及中风后遗症的恢复是有特殊作用的。我在临床上治疗中风后遗症,用这一对药加羌活、独活、黄芪、川芎、当归等并结合辩证,比单纯运用补阳还五汤之类疗程更短、疗效更佳。治心虚损不足,气弱心悸,用附子、桂心伍石膏黄芩:治下血痢、腹痛的龙骨丸,用附子、干姜对黄连、龙胆;治热毒下黑血,五内绞切痛,日夜百行,气绝欲死方,用附子、干姜伍黄连、阿胶。这不失为宝贵的临床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我曾治一13岁患儿,阑尾炎术后头部剧烈疼痛,时作时止,剧时语言错乱,行为乖僻,不痛时如常人,CT、脑电图等各种检查未见异常,中西反复治疗无效,求治于余,诊见舌质淡,苔薄白,脉弦。药用:制草乌(先煎)6g,石膏(先煎)60g,川芎1 Og,白芷6g,羌活6g,防风10g,僵蚕5g,麻黄6g,桂枝6g,石菖蒲10g,蔓荆子12g,细辛6g,甘草6g。服药三剂,头痛大减,上方稍作加减,再服药十一剂症状消失,至今未发。以后治疗无明显寒热的头痛,常用此法,多效,乃寒温并调之法也。
, http://www.100md.com
4 温补中佐寒凉
孙师治内伤杂病注重温补,每多温阳气、健脾胃、益气血,数法同施,并在方中佐一二味苦寒药,以防“壮火食气”。如治五劳七伤气不足,阴下湿痒,小便余沥,阴头冷疼,失精自出,手足厥泠的肾阳虚证,用苁蓉、山茱萸、人参、干姜、天雄、石斛等20多味中药,方中佐大黄黄连,使温而不燥,补而不滞:补虚益精的大通丸,主五劳七伤百病方,亦在方中佐大黄黄芩;大薯蓣丸,主男子女人虚损伤绝,头目眩,骨节烦疼,饮食微少,赢瘦百病,方中佐黄芩石膏大黄,使阴平阳秘,这种用法主要见于丸散中。
总之,《千金方》中制方的基本特点为寒温并进,寒中佐热,热中兼寒,补中夹清,泻中寓补,以达到阴阳平秘,邪去正安之目的。这些奇巧的组方,看似杂乱,使人难以接受,但对治疗疑难杂证是十分有益的,务使我们临床工作者不落俗套,深入研究验证,开拓临床应用的新思路新方法,提高临床治疗水平。, 百拇医药(艾政才 陈华章)
【摘要】本文以《千金方》的“寒温并用,阴阳互调”为其用药的突出特点作一探讨。分别对寒证佐寒药,热证中佐热药,寒温并用求平衡,温补中佐寒凉进行分析。以寒温并进,寒中佐热,热中兼寒,补中夹清,泻中寓补,以达到阴阳平秘,邪去正安之目的。对治疗疑难杂证是十分有益的,使临床工作者不落俗套,深入研究验证,开拓临床应用的新思路新方法,提高临床治疗水平。
【关键词】寒证;热证
唐·孙思邈《千金方》的临床价值,为历代名医大家所推崇。对其组方用药,徐大椿称赞说:“其用药之奇,用意之巧,亦自成一家,有不可磨灭之处”,又说:“仲景之学,至唐而一变也”,“大抵所重,专在于药”。《千金方》的病因病机多宗仲景,其组方用药仅少数为仲景原方,多数有时了更多的创新和发展。张璐认为有“激、逆、反、从”的特色。“寒温并用,阴阳互调”为其用药的突出特点。兹就此作一探讨。
, 百拇医药
1 寒证佐寒药
孙师治疗寒证,不管是内寒外寒化热挟热与否,均佐以寒药,特别是病情危重症候复杂的情况下更为常用,无热象的一般只佐一味,且用量轻;寒证明显病重而温热药多的,佐药亦多。其意义有二:制其温热药太过;取其去性存用之意。如著名的温脾丸、健脾丸、温脾汤主治同为脾胃虚冷,饮食积滞不消,均用附子、干姜、桂枝伍大黄消食导滞。治产后虚冷洞下,心腹绞痛兼泄泻不止阿胶丸,用附子、桂心、人参配黄连,温中健脾解毒;钟乳泽兰丸,治妇人虚损赢瘦百病生,在滋阴温阳益肾健脾方中佐石膏制温热太过。此外,在“诸风”等众多方剂中佐石膏、黄芩,其意亦大都如此。孙师用反佐药是有其针对性的,大凡肝胆脾胃及肠道的疾病多佐大黄、黄连、黄芩,泄泻必佐黄连、黄芩;气机不通腹痛满胀,或久病大虚,多佐大黄,降气通腑,补而不滞;心肺、头面、躯干及情志方面的疾病多佐石膏,除制它药之温热外,尚有镇静安神的作用。佐药的味数及剂量是根据病情的轻重、温热药味数的多少而定,使所制之方成为“微温”、“温热”、“大热”之剂,恰与病情相吻。如芎汤,主卒中风,四肢不仁,善笑不息方,用黄芩、石膏各一两伍麻黄、桂枝、干姜各一两,使之成为微温之方。甘草汤治偏风积年不瘥,手足枯细,面目涡僻,精神不定,言语倒错方,用黄芩一两、石膏四两伍麻黄、桂枝、细辛各一两,防风一两半,附子二枚,生姜四两等,使之成为温热之剂,以散沉寒痼冷。总之,灵活运用,不可拘泥。
, 百拇医药
2 热证中佐热药
《千金方》中之伤寒为广义之伤寒,包括外感热病中的温病和热病。在治疗时不管是否兼表证,均喜佐辛温的麻黄、桂枝、细辛,轻则一味,多则数味。治既非久病亦无阳虚的热病方剂中,佐以干姜、附子,更是使人费解,可能是孙师对药物十分熟悉,有独特的经验和见解。如治小儿伤寒变热毒痢,身热面赤,口燥,悉主之方,方中用麻黄疏透肌表,引热外出。治胃中热,唇干口燥,生疮方,用桂枝为典型的反佐法。麻黄、桂枝、细辛佐用有别,小儿病、心经病及情志方面的疾病多佐桂枝;胸闷气促咳嗽佐麻黄;痛必佐细辛。著名的葛根龙胆汤,治伤寒三、四日,不瘥,身体烦毒而热方,药用葛根、大青叶、石膏、黄芩、白芍、升麻、玉竹、龙胆草配麻黄、桂枝、生姜,此方,我运用十多年,每遏上呼吸道感染、肺炎、中署及不明原因的高热,中西药反复治疗高热不退的患者,用之每获奇效,一般一至三剂即可退热,热退后不再复升,药后未见患者有出汗现象,可见麻黄桂枝并不是起发汗作用,足见孙氏用药之巧。治内热,肌痹淫淫,如鼠走身上,津液脱,腠理开,汗大泄为脾风的亡阴亡阳证,用麻黄止汗通肉解风痹汤方,药用麻黄、桂枝、枳实、细辛、白术、防已、生姜、甘草、石膏,此方虽重用石膏八两,集清热温散于一炉,其意难测,敢于运用的恐怕更少。治肉极虚热,津液开泄的西州续命汤,用麻黄、桂枝、生姜更是如此,有待临床验证。
, 百拇医药
3 寒温并用求平衡
孙师对病因难辩,病机错杂,阴阳平衡失调,脏腑功能紊乱的疾病,常遵循“寒温并用,阴阳互调”的原则,遣方用药,一本于理,以达阴阳平秘,邪祛正安的目的。其运用多见于下列情况:寒热并重的疾病;无寒无热的疾病;精神情志疾病;胃肠道疾病。他通过辩识疾病本身的寒热轻重来制方用药,再通过制方中寒温药之间的药味、药量与所治疾病达到平衡。制方时他善用石膏黄芩,且把石膏用量的轻重作为所制之方成为寒凉方、温热方的主要手段。如治产后中风口噤瘛疭的五石汤、四石汤,均用桂枝独活配石膏黄芩。治小儿卒中风恶毒及久病,四肢角弓反张不随,并僻不能步行方,用麻黄桂枝伍黄芩石膏。至于非产后,非少气的中风,四肢缓急,或不能言语,或半身不遂,四肢枯细,亦用这一对药,如西州续命汤、大续命汤、甘草汤等等,可见其对治疗中风及中风后遗症的恢复是有特殊作用的。我在临床上治疗中风后遗症,用这一对药加羌活、独活、黄芪、川芎、当归等并结合辩证,比单纯运用补阳还五汤之类疗程更短、疗效更佳。治心虚损不足,气弱心悸,用附子、桂心伍石膏黄芩:治下血痢、腹痛的龙骨丸,用附子、干姜对黄连、龙胆;治热毒下黑血,五内绞切痛,日夜百行,气绝欲死方,用附子、干姜伍黄连、阿胶。这不失为宝贵的临床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我曾治一13岁患儿,阑尾炎术后头部剧烈疼痛,时作时止,剧时语言错乱,行为乖僻,不痛时如常人,CT、脑电图等各种检查未见异常,中西反复治疗无效,求治于余,诊见舌质淡,苔薄白,脉弦。药用:制草乌(先煎)6g,石膏(先煎)60g,川芎1 Og,白芷6g,羌活6g,防风10g,僵蚕5g,麻黄6g,桂枝6g,石菖蒲10g,蔓荆子12g,细辛6g,甘草6g。服药三剂,头痛大减,上方稍作加减,再服药十一剂症状消失,至今未发。以后治疗无明显寒热的头痛,常用此法,多效,乃寒温并调之法也。
, http://www.100md.com
4 温补中佐寒凉
孙师治内伤杂病注重温补,每多温阳气、健脾胃、益气血,数法同施,并在方中佐一二味苦寒药,以防“壮火食气”。如治五劳七伤气不足,阴下湿痒,小便余沥,阴头冷疼,失精自出,手足厥泠的肾阳虚证,用苁蓉、山茱萸、人参、干姜、天雄、石斛等20多味中药,方中佐大黄黄连,使温而不燥,补而不滞:补虚益精的大通丸,主五劳七伤百病方,亦在方中佐大黄黄芩;大薯蓣丸,主男子女人虚损伤绝,头目眩,骨节烦疼,饮食微少,赢瘦百病,方中佐黄芩石膏大黄,使阴平阳秘,这种用法主要见于丸散中。
总之,《千金方》中制方的基本特点为寒温并进,寒中佐热,热中兼寒,补中夹清,泻中寓补,以达到阴阳平秘,邪去正安之目的。这些奇巧的组方,看似杂乱,使人难以接受,但对治疗疑难杂证是十分有益的,务使我们临床工作者不落俗套,深入研究验证,开拓临床应用的新思路新方法,提高临床治疗水平。, 百拇医药(艾政才 陈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