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学与护理》 > 2010年第4期
编号:11894578
脑血管疾病的心理护理
http://www.100md.com 2010年4月1日 《医学与护理》 2010年第4期
     脑血管疾病是由各种血管源性病因引起的脑部疾病的总称。临床上又将脑血管疾病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急性脑血管病是一组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而慢性脑血管病是指脑部因慢性的血供不足导致的脑代谢障碍和功能衰退。脑血管病一般可分为两大类,即缺血性脑血管病和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发生脑血管病往往对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68岁。无明显诱因突然头痛,呕吐1次,为胃内容物,出现语言不利,右半身活动障碍,即来医院就诊,途中头痛加重。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入院查体:血压90/65mmHg,体温36 5℃,脉搏78次/min,呼吸20次/min。神志清楚,痛苦面容,较合作,语言欠流利,不完全运动性失语,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好,眼球运动自如,右口角力弱,伸舌右偏,右侧上下肢肌力0级,肌张力可,急诊CT示脑梗死。入院诊断:急性脑血管病、脑梗死。治疗应首先控制症状,以药物治疗为主,待病情稳定以后,辅以心理治疗。患者经过脑血管病急性期的积极治疗后,病情得到了控制并好转,但患者情绪不高,不愿与人交谈,表现为焦虑紧张、恐惧、缺乏安全感、同时有较强的依赖行为。住院期间因入睡困难、早醒等睡眠障碍,休息不良,出现莫名其妙的情绪障碍。

    2 护理措施

    与心理干预由于患者为中老年人,对自己的病情有一定的认识,但对疾病的预后感到恐惧,唯恐自己将来残疾,而且在患病的过程中不断强化这种负性作用,这是一种消极的心态。在护理过程中应向患者讲明他所患的病是可以通过治疗康复的,要正确认识疾病,及时寻求有效的治疗是关键,虽然康复后的运动受限,但生活是完全可以自理的。只要有毅力并积极配合治疗,外因内因同时起作用,奇迹是可以发生的。患者情绪焦虑,是一种痛苦不安的心理状态。因此,在护理患者时,应有针对性地对不同情况的患者进行正确的诱导。可采取合理的消遣活动来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听一些轻音乐或生物反馈进行放松治疗,倾听患者的诉说,缓解焦虑。同时掌握患者的情绪变化规律,情绪抑郁的患者易早醒,在清晨是抑郁情绪最严重的时刻,因此凌晨最容易发生意外。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病情,随时掌握患者情绪变化规律。如果发现患者情绪低落、伤心绝望时,应给予干预措施。急性脑血管病发病后,患者出现的焦虑抑郁情绪主要是心理障碍,此患者表现为不愿与人交谈,情绪低落,不叙述内心的感受,在做心理护理时应予以注意。心理治疗与心理护理是否有效,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要取得患者的信任,真诚对待患者,鼓励患者正确对待疾病,接受自己所患的疾病,建立自信,用鼓励和启发式的语言,让患者感觉到身边有很多人在关心着他;加强与患者交流,打破以往主动被动的关系,学会与患者分担忧愁。在躯体训练方面,初期以建立自信为主,增强锻炼的信心,从而感到我能行,患者此时能积极与医生护士配合,这样患者住院治疗的时间缩短了,费用减少了,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百拇医药(王升霞 刘洪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