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临床护理与医学进展》》 > 2008年第9期
编号:11730987
脑卒中病人心理分析及护理对策(1)
http://www.100md.com 2008年9月1日 《临床护理与医学进展》 2008年第9期
     中风又称脑卒中或是脑血管病,是一种因脑部病变所致智力和肢体运动障碍,并伴发一定的心理障碍的疾病[1]。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不当,工作节奏的加快,心理压力的增大,脑血管病的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正在逐年上升,而发病的年龄却在逐年的下降,值得注意的是70%的患者遗留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言语和精神等各种残障,在这里我们更关注的是脑卒中心理问题的发生,如产生焦虑、抑郁、否认、孤独、失助等心理障碍,而心理因素又是致病的重要原因,直接影响脑卒中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社会适应力。为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住院脑卒中患者心理原因进行分析,探索脑卒中病人心理护理的有效措施,为专科临床护理提供指导。

    1临床资料

    本组脑卒中患者60例(包括脑出血和脑梗塞)所有诊断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证实[2],其中脑出血20例,占33%,脑梗塞40例,占67%,男性35例,女性25例,年龄32~70岁,平均年龄62岁。所有患者均意识清楚,能配合。
, http://www.100md.com
    2运用心理评估的方法[3]

    观察法和会谈法及问卷法(运用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及抑郁自评量表,评分标准:临界值50,分数越高,焦虑抑郁倾向越明显)。

    3结果

    3.1焦虑、恐惧

    此组病例中有42例(约占70%)病人因突发疾病,有“灭顶之灾”感,尤其是看到自己身体偏瘫,肢体不能活动时,这种超常的紧张刺激可摧毁病人自我应对机制,出现异常心理,表现出极度的焦虑、恐惧、烦躁不安、神经过敏、血压升高等。

    3.2抑郁

    本组病例中有30例(占50%),表现出抑郁心理,具体表现在少言寡语,对外界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自暴自弃,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对残存肢体功能恢复缺乏信心、耐心、急于求成;其次还有的因经济拮据,家庭贫穷造成。
, 百拇医药
    3.3孤独感

    此组病例有6例(占10%),表现出孤独感,分析其原因是对医院环境的陌生,与单位同事及家人的分离,尤其是老年失语病人更易产生孤独,因其失去语言交流能力,不能与他人有效地沟通而产生孤独心理。

    3.4失助感和自怜

    此组有12例(占20%),有这种感觉,他们认为自己肢体残障,生活不能自理,生命受到威胁,自我价值丧失,自信心降低,什么事都需要他人协助而产生失助感,病人往往表现出自怜自悲情绪。

    3.5否认

    本组有5例,约占12%,表现出否认心理状态,病人常有“我实际上没病”“是医生诊断有误”等想法。

    3.6强迫
, http://www.100md.com
    本组有11例,约占18%,本组表现出强迫性思维,认为自己的疾病所产生的不便,会给家人和社会产生负担,并反复思考,惶惶不可终日。

    4护理对策

    4.1焦虑,恐惧的护理对策

    多数病人年龄在60岁以下,由于生活工作紧张,突然发病,出现偏瘫,语言障碍,生活的突然改变,出现紧张、担心、疑虑、求医心切等症候群。我们采取主动介绍医院环境,耐心解答病人的疑问,征求病人的需求,帮助病人联系各项检查,使病人焦虑情绪放松安心住院。根据病人接受能力对病人履行告知义务,即病人享有的知情权,与之探讨疾病的病因,危险因素,使病人了解相关的疾病知识,在观察病人时,需要有敏锐的观察力,针对病人的心理原因进行疏导,掌握谈话技巧,注意语言交流和非语言交流相结合。制定相应护理计划,征求病人意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做说教者,将病种相同的患者组成小组,如同是失语患者,大家共同练习开口说话,可从对彼此的进步中增强对自已的信心,帮助病人解除焦虑、恐惧情绪。
, 百拇医药
    4.2抑郁状态的护理对策

    女性较多,病人由于疾病的影响对生活失去信心,压抑自己的情感。心理护理最重要的就是防止病人的消极行为。我们采取情绪传递[4],人的情感是可以互相感染的,这也叫替代情绪反映,护理高涨的情绪,病人也会受到感染,正如马斯洛指出:对美的剥夺能引起疾病,人在丑的环境中变得抑郁不安,对美的需要是自我发展的精神动力”。把爱交到病人手中,使其处于一种松弛状态,产生轻松、平和的情感,我们应针对病人的特点,首先要树立自信心。如一女病人不慎出现了尿床,觉得尴尬痛苦的哭了,我们立即为她更换了床单并且安慰病人不要难过,并用屏风遮挡满足病人的自尊心的需要,避免使用容易产生刺激性的语言,对于内心抑郁的病人,感情不能控制时,我们不是一味的劝解,而是应采取倾听,和病人感情的交流,产生共感理解,掌握共感反应的要领,首要的是转换角度,其次要投入的倾听,这是一个共感认识的过程,然后把知觉到的东西做一番清理,进行情感内容的识别后,以言语或非言语行动作出反应,同时也要注意对方的反馈信息,临床工作中,我们的共感反应也不是一次性的,这是个循序渐近的过程,我们自始自终都在以表情,动作,言语向对方说话,我们在认识,理解,反应等环节都可能经历失误。因此,灵活性是始终必要的。
, http://www.100md.com
    4.3孤独和失助的护理对策

    病人住院后,离开了家庭和工作单位,周围接触的都是陌生人。医生只在每天一次的查房时和病人说几句话,护士定时打针送药,交谈机会也较少,病人很容易产生孤独感。因此,在他们住进病室的第一天时常有度日如年之感,护士应主动与病人交谈,交谈内容是病人感兴趣的话题,如年轻时事业的成就,愉快的情景等,应给予积极关注,一方面联系家属让他们多抽时间陪伴病人,与患者交流,多提供一些安慰,此时护理人员要以积极,肯定的态度看待患者,发现他身上一些积极的因素,亲属的关怀与医护人员的关注有一些重要的差别,亲属的关怀往往是同情爱护多于关注,忽视或淡化问题,而医护人员的积极关注在不忽视不回避患者实际问题的前提下,着重指出其潜在的积极因素,亲属的关怀是理所当然的,而医护人员的关注在患者看来则是一位没有利益关系的专家对自己的看法,会使患者受到很大的鼓舞。

    4.4“否认”心理的护理对策

    护理人员应允许和接纳病人“否认”行为的存在,因为“否认”是病人所利用的一种重要的心理防卫机制[5],以支持的态度倾听病人的感受,以温和的方式劝说病人找出并接受身体功能部位的改变,根据不同的个体采用不同形式的疏导方法,包括:开放式(从病人的回答中继续提问)、启发式(病人不愿说出的问题,采取启发诱导)、讨论式(对护患双方都感兴趣的问题充分发表各自的意见,共同探讨存在的问题)。与病人交谈时,注意调节好周围环境。一般在午睡后进行,病人采取舒适的体位,每周2~3次,每次30分钟,鼓励病人倾诉内心的苦闷和不快,把不良情绪宣泄出来,接受自己确实得病的事实,从而采用积极的态度接受治疗和护理。
, http://www.100md.com
    4.5强迫思维的护理对策

    对于有强迫思维的患者,可采用领悟疗法,直接与患者交谈,指出其头脑中存在的疑虑,并以事实证明,这是一种无端的猜想,毫无意义,讲明他的病是可以治好的,治疗效果的好坏不仅取决于医生,更取决于自己,让患者能对医护人员的提示,解释能够联系自己的实际,认真思考,并身体力行地付诸实践。有了这样的领悟,症状便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从而得以消失。

    4.6时间护理

    生物学家研究发现,人体每天09:00~11:00,16:00~17:00,19:00~21:00精神活性较高,表现为精神振奋,喜欢与人接近,乐意回答和提出问题,处于最佳心理状态[6],此时进行心理护理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脑卒中患者康复训练的心理起着重要作用。, http://www.100md.com(王 稚)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