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医药临床杂志》 > 2011年第8期 > 正文
编号:12076647
活血化瘀法治疗脑中风52例临床体会
http://www.100md.com 2011年4月15日 范恒轩
第1页

    参见附件(2568KB,2页)。

     【摘要】 目的:探讨有效地治疗和预防脑中风的方法。方法:对我院收治的52例脑中风患者资料做回顾性分析,采用以中药活血化瘀治疗为主,静脉点滴针剂为辅的治疗方法,按照疗程治疗。结果:痊愈24例、显效17例、有效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高达90.4%。结论:活血化瘀为主要疗法可以降低脑中风的高发病率、致残率和致死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 活血化瘀;脑中风;CT诊断

    脑中风是一种以脑部缺血或出血性损伤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俗称为脑卒风等。发病急、难治疗、极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是其主要特点。脑中风主要分为缺血性(脑血栓、脑梗塞等)和出血性(脑出血等)两类,其中以脑梗塞最为常见。中风的死亡率随着年龄的增长呈增高趋势,目前为止,医疗界对此仍缺乏有效地治疗措施。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蓬勃发展和中医药科学的逐渐兴起,涌现出一些利用中医药治疗脑中风的疗法,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传统的中医理论认为,中风的发病机制为气血运行受阻、肌肤筋脉失于濡养、淤血阻滞[1]。故我院采用中医药活血化瘀疗法配合CT检查治疗脑中风,去除淤血,使新血生,畅通脉络,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0月~2010年9月间我院收治的52例脑中风患者。年龄39~79岁,平均年龄61.5岁。其中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20例。本组患者均在出现脑中风症状后到医院进行治疗,均符合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实施的《中医内科急症诊疗规范》。

    1.2临床表现

    重症患者14例,卧床、意识不清;中度患者32例,意识较清晰,一侧肢体偏瘫,伴有口眼歪斜、失语症状且不能行走;轻度患者6例,表现为意识清晰,但有口眼歪斜或语言障碍,肢体不灵活。其中,伴有高血压病史患者34例,有糖尿病史患者9例。发病时间:急性期(<30天)41例,恢复期(1月~1年)11例。

    1.3治疗前CT诊断

    本组患者在发病后24h~2d内全部安排CT检查,归纳扫描结果如下:①腔隙性梗塞灶共24例,包括腔隙性梗塞灶16例,多发腔隙性梗塞灶8例,其中基底片12例,下丘脑8例,桥脑2例,放射冠2例。②局限性梗塞灶22例,其中颞叶9例,枕叶8例,额叶3例,小脑2例。③大范围梗塞灶6例,其中4例属顶叶和颞叶部分,另外两例包括枕叶和顶叶一部分。

    2方法

    2.1治疗方法

    采用中药活血化瘀为主,静脉点滴针剂为辅的治疗方法。活血化瘀基本方:当归、红花、生黄芪、川穹、水蛭、赤芍、泽泻、桃仁。随症状加减其它中药:头部胀痛严重加大川穹剂量,另加牛膝通经祛瘀;痰多加生南星,生半夏;肢体麻木偏瘫加全虫,地龙,蜈蚣等活络通经;语言不利加远志,全虫,僵蚕散结化瘀。在进行活血化瘀的治疗过程中,点滴中药针剂作为辅助治疗手段。对痰热血瘀患者,辅以清开灵等以开窍清热;对阴虚血瘀患者,经典脉络宁等滋阴化瘀;对于气滞血瘀为主的病患,给入川穹嗪通络化瘀。疗程治疗完毕后,均在24h~2d内对患者进行CT扫描复查,以观察活血化瘀疗法对脑中风的临床治疗效果。

    2.2疗效标准

    按照中华全国中医内科学会与卫生部急症中医病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2]。无效治疗:语言未恢复,症状基本无好转,肌力提高不到Ⅰ级,CT复查结果与前片比较显示,边界模糊不清,密度略有降低。有效治疗:可自行翻身坐卧,意识较清晰,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部分消失,肌力达到Ⅲ级,复查显示病灶边界略有模糊,吸收情况好转。显效:生活可部分自理,语言功能恢复良好,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大部分消失,肌力达到Ⅳ级,复查结果显示病灶吸收良好明显缩小,密度降低,边界较清晰。痊愈:生活基本可自理,可做简单运动,语言功能恢复,肌力恢复至Ⅴ级,神经系统体征与症状消失,复查显示病灶明显缩小或消失,密度明显降低,边界清晰。

    2.3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行χ2检验。

    3结果分析

    3.1结果

    临床疗效见表1。痊愈24例(46.2%)、显效17例(32.7%)、有效6例(11.5%)、无效5例(9.6%),总有效率高达90.4%。

    3.2治疗前后CT检查结果比较分析

    本组患者进行了治疗前CT检查和治疗后CT复查,通过比较患者病灶大小、边界和吸收情况变化,结合统计学方法科学分析如下,详见表1。

    4讨论

    脑中风是世界公认的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其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极高,在我国的一些地区已成为患者死因之首。随着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和医学科学理论及技术手段的不断进步,CT、MRI等高科技仪器也广泛应用到该疾病的治疗当中[3]。目前对于脑中风的诊断较为明确,其发病率亦有逐年增多的趋势,已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但到目前为止对于该病的治疗仍旧缺乏有效地治疗手段,因此多数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脑中风。近二十年来,我国对中风病进行了一系列攻关性研究,取得了许多成绩,尤其是中医药疗法在治疗脑中风上已经凸显临床优势。采用中医药治疗脑中风无论是在方法学、辩治学和方药学上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并为如何有效治愈该病开辟了新的领域[4]。

    我国的中医理论认为:脑中风虽有出血性和缺血性两大类,但无论是淤阻脉内或血滋脉外,均能观察到血滞气阻的症状。近代医学家结合现代医学专业知识,进一步的探讨了中风的发病机理,认识到中风的发生主要是气血并逆、肝阳化风,直冲犯脑。因此治疗手法应当以活血化瘀为主,并补气推动诸药,使之通络祛瘀、血行气旺,诸症渐愈。又因为该病症中淤痰互结,治疗中应随症辅以少量祛痰药剂,会使疗效更加显著[5]。在基本方的诸多活血化瘀药物中,虫类药物的作用十分重要,水蛭、地龙、蜈蚣等主要起到通经活络、化瘀散结、破瘀通经和定惊清热的作用,从而达到活血化瘀的目的。

    在寻求脑中风有效治疗手段的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到西药在治疗该病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目前西药如阿司匹林在预防脑中风方面的应用比较广泛,但是长此以往容易引起胃出血和脑出血等副作用,并且多数西药会产生耐药性。运用传统中医药治疗脑中风则开辟了一条崭新途径。我院探索以活血化瘀为主要疗法对脑中风患者进行治疗,可以达到最佳的恢复效果和标本兼职的目的。以此降低脑中风的高发病率、致残率和致死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具针对性强、显效率高、患者恢复良好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邓秋兰,农兰欣.社区干预高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研究现状[J]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568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