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中医药咨讯》 > 2011年第13期
编号:12110420
水肿的辨证施护
http://www.100md.com 2011年7月1日 《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1年第13期
     【摘要】水肿是指体内水液潴留,以致泛滥肌肤,引起眼睑、头面、四肢、臀背甚至全身浮肿,严重者伴有胸水、腹水。本症的治疗、护理,主要是腰以上水肿当发汗,腰以下水肿当利小便为治疗护理原则。我们根据中医辨证分型进行辨证施护,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关键词】水肿;护理;辩证施护;辩证施膳

    1一般护理

    1.1生活起居方面,应注意病室安静,通风向阳,做好病室内消毒,以避免各种感染。

    1.2水肿显著者应卧床休息,轻症或恢复期可适当活动,但要避免过劳。

    1.3饮食宜清淡可口、易于消化,忌食辛辣肥腻,限制钠盐摄入,必要时还应限制饮水量。

    1.4慢性病人,由于病情反复或已知预后不良,常有抑郁、焦虑心情,所以要加强精神护理,对病人要同情、安慰和鼓励,并以高度责任心和周到照顾去的病人的信赖和得到安全感。

    1.5水肿严重时,可经常转换体位;眼睑及面部水肿时,可垫高枕头;阴囊水肿者,可用阴囊托带托起;胸腔积液伴有呼吸困难时,可采用半坐卧位。水肿时要注意皮肤护理,如衣裤、被褥要柔软、平整,以防止皮肤损伤或感染,水肿部位要避免针刺或注射。

    2病情观察

    观察尿量及出入量并及时记录,定期测量体重,有腹水时则进行腹围测量。尿量突然减少时,应考虑到肾功能衰竭或心功能衰竭。利尿时如见到皮肤弹力减退、恶心、腹胀、乏力、食少、嗜睡时,考虑到脱水、电解质紊乱或酸碱平衡失调,应及时检查血常规、血比重、钾、钠、氯,并迅速与医师联系,已采取必要的治疗措施。

    3辩证护理

    辩证应以阴阳为纲,感受外邪,以表、热、实症为主,水肿来势较急,多为阳水;劳倦内伤,以里、寒、虚症为主,水肿反复发作者,多属阴水。阳水、阴水之间可以互相转化、互相夹杂存在。

    3.1阳水症候:水肿来势迅速,先有眼睑浮肿,继之发展到全身,按之没指,小便不利,兼有寒发热,咽痛喘咳,指节酸楚、苔薄白或黄,为风邪外袭,称为风水。若兼有身困肢重,胸闷纳呆,苔腻脉缓,为水湿侵渍。兼烦热口渴,小便短赤,大便干结,或有痈疮溃烂,舌红苔黄,脉象滑数,为湿热或湿毒侵淫。[2]

    3.1.1治疗与护理原则:风邪外袭宜散风清热、宜肺利水,健脾通阳;湿热侵淫宜利肺利湿、清热解毒。

    3.1.1.1风水以越脾加术汤加减;水湿侵渍以五皮散合胃苓汤加减;湿热侵淫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痈疮者加五味消毒饮。

    3.1.1.2针刺可取穴肺俞、合谷、气海、三焦俞、足三里,用泻法,取穴部位浮肿时忌用针刺

    3.1.1.3施护

    3.1.1.3.1阳水多由外邪所致,用解表助汗之剂时,服药后宜覆被、饮热粥或热姜糖水以助汗出,但出汗不宜过多,以防伤正,汗出多时要用干毛巾擦净,并避免感受风寒。

    3.1.1.3.2 饮食多食西瓜、冬瓜、葫芦等果菜,以清热利水;茅根、益母草、泽泻、泽兰、玉米须等利尿作用药物,可单煎或合用。饮食宜清淡,忌辛辣肥腻等食物。

    3.1.1.3.3阳水病人均需卧床休息,避免感受风寒等外邪,否则迁延不愈甚至变生他证

    3.2阴水症候:水肿来时较缓,反复发作,以腰以下为甚,重者全身皆肿,按之凹陷不起,小便短少。兼有脘腹胀闷,食少便溏,面色萎黄,神倦乏力,手足不温,舌淡苔腻,脉沉缓或沉弱,少为脾阳亏虚。若兼有腰部冷重酸痛,形寒神倦,心悸气短,四肢厥冷,面色晄白,舌胖苔白,脉象沉细,属肾阳衰微。

    3.2.1治疗与护理原则:脾阳亏虚宜温阳、健脾、利水;肾阳衰微宜温肾利水

    3.2.2临证护理:脾阳亏虚以实脾饮加减;肾阳衰微以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加减;药煎后宜趁热服用。可取穴脾俞、肾俞、命门、阴陵泉、气海、足三里、三焦俞,用补法加灸。

    3.2.2.1病室宜温暖,注意保暖,避免受寒。

    3.2.2.2饮食宜富于营养,但要清淡可口,常食鱼、肉、蛋、奶、桂圆、莲子、苡仁、赤小豆等。食疗可用鲫鱼,去鳞及内脏,鱼腹内放蒜、葱、姜、花椒、小茴后清蒸,吃肉喝汤。[3]

    3.2.2.3病情观察,如发现气短喘促,吐白泡沫痰,面白唇紫,冷汗肢凉,烦躁心悸,是水气凌心之危候,应及时报告医师,以迅速采取急救措施。

    护理体会:中医传统理论认为:水赖气化而动,气化功能障碍是水液停骤的主要原因。气化涉及肺脾肾三脏,肺失宣降通调,脾失运化转输,肾失整煦开合,经至膀胱气化无权,水液不能排除潴留体内,形成水肿。针对此类病人我们在临床工作中,通过一般护理和辩证施护、辩证施膳及心理调护,使病人心理得到了安慰,症状得到了缓解,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治疗上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王敏、冯运华.中医护理常规.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1999.7

    [2]朱文峰、费兆馥、杨牧祥.中医诊断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9

    [3]贾春华.中医护理.人民出版社.2003.5, 百拇医药(张士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