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中医药咨讯》 > 2011年第15期
编号:12107730
中医学关于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
http://www.100md.com 2011年8月1日 《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1年第15期
     【关键词】中医学;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是以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以及里急后重为主要症状,以结肠黏膜慢性炎症和溃疡形成为主要病理特点的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肠道疾病。好发于直肠、乙状结肠。该病在我国发病率比欧美低,但近年来发病率有增加的趋势,据保守估计[1],中国的UC发病率是11.6/100,000。溃疡性结肠炎因治疗难度大,疗程长,而且治愈后常易复发,已被WHO 确认为现代难治病。此病属中医“肠澼”、“痢疾”、“滞下”、“肠风”、“脏毒”、“泄泻”等范畴。本文就近年来中医药研究溃疡性结肠炎现状进行综述。

    1中医学对UC病因病机的认识

    祖国医籍中,对类似本病的认识记载较早,《黄帝内经》将本病称为“肠澼”, “赤沃”。许多中医学者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结合自己的经验与体会,对本病的病因病机的认识见仁见智,各有阐述。马氏[2]认为本病病变在于大肠, 但与脾胃关系密切, 且久病可影响及肾, 脾肾两虚甚或阴阳俱虚本病的发生与六淫邪气、情志内伤、饮食不节、起居不时及先天禀赋不足所致脾气虚损有关, 其中尤以饮食、起居最为重要, 正如《内经》所云:“饮食不节, 起居不时, 阴受之, 阴受之则入脏, 入五脏则满闭塞, 下为飧泄, 久为肠澼。”《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脾病者, 虚则腹满肠鸣, 飧泄, 食不化。”诸因素导致脾气受损, 运化失司, 水谷不化精微, 湿浊内生, 下趋于肠, 为泄为痢;湿热内蕴, 气血凝滞, 瘀阻肠络, 肉腐血败, 成痈溃疡, 下痢赤白;气机阻滞, 腑气不通, 则腹痛, 里急后重。周氏[3]认为本病的病变主要在脾胃与大小肠 ......
1 2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35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