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中医药咨讯》 > 2011年第15期 > 正文
编号:12107219
浮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研究
http://www.100md.com 2011年8月1日 贺青涛 刘悦 曾科学
第1页

    参见附件(1092KB,1页)。

     【摘要】目的:探讨浮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的临床疗效方法。方法:将100例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口服阿米替林;治疗组采用浮针针刺穴位,并用复方丹参、2%利多卡因、维生素B12混合注射液进行穴位注射。结果:治疗组在起效时间、镇痛及总体疗效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浮针配合穴位注射能显著提高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

    【关键词】带状疱疹;神经痛;浮针

    PHN是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并发症,9%~13%的带状疱疹患者发生PHN,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 60岁以上者可高达50%~75%[1]。老年患者于皮损消退后遗留顽固神经痛可达数月之久[2],严重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我们应用浮针配合穴位注射取得了良好临床效果,为PHN的治疗探索了一条新路。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全部病例均来源于2004年10月至2008年6月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针灸康复门诊及病房患者,共100例,其中男性42人,女58人。年龄最大的78岁,最小的20岁。

    1.2病例选择标准

    1.2.1诊断标准:根据国际头痛分类委员会(1998)的标准,排除其他致痛性疾病,将疱疹痊愈后疼痛持续半年以上者,称为疱疹后神经痛(PHN)。

    1.2.2纳入标准:符合诊断标准的PHN患者;愿意且能够配合参加测试者。

    1.2.3排除标准:病灶在头面部;其他致痛性疾病;合并其他严重化疾病如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等;依从性差,未能完成疗程或资料不全。

    2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2.1.1 观察组浮针取穴:病灶局部的夹脊穴、经穴、阿是穴。方法:每次3~4组穴位,局部皮肤酒精棉球常规消毒,用1.5寸30号毫针快速平刺进针,透过皮肤后将针身平贴皮下顺经进针直至针柄,进针过程中无疼痛,无得气感,完成后接G6805-Ⅱ电针治疗仪,用疏密波,频率为100次/分,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留针20min。穴位注射取穴:夹脊穴、阿是穴。方法:用一次性5ml注射液1ml,局部消毒后每个穴位注射2.5ml混合液体。以上两种治疗每天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

    2.1.2对照组口服阿米替林,起初剂量为每天12.5~25mg,睡前服用,可逐周增加剂量,直到有效果或出现不能耐受的副作用,一般增至每天50mg。

    两组内科常规处理手段相同,治疗30天后进行各项指标对比观察。

    2.2疗效评定

    2.2.1评定指标:①止痛效果:使用国际通用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②情绪评分:情绪变化使用改良Mount Sinai医学中心的多模式方法诊断(MMADD)。

    2.2.2统计方法: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用Ridit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

    3结果

    表1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经Ridit分析,P<0.05,两组临床总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提示治疗组在改善患者疼痛的临床疗效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

    表2 两组患者镇痛效果VSA值比较

    经t检验,两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P<0.001,有显著差异,提示两组治疗方法有效;组间比较P<0.05两组治疗后VSA评分有显著性差异,提示治疗组在镇痛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

    表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情绪评分比较

    经t检验,两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P<0.001,有显著差异,提示两组治疗方法有效;组间比较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情绪评分无显著差异,提示治疗组及对照组在改善患者情绪方面无明显差别。

    4讨论

    中医认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期多虚实夹杂,临床辨证治疗常以 “不通则痛”、“不荣则痛”为理论指导,以“通”为原则,实则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虚则益气养血,通络止痛,正如《医学真传》所言:“夫通则不痛,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本研究采用夹脊穴镇痛,一是通过督脉和诸经的联系调整经络气血止痛;二是通过督脉与脑和脊髓的联系调神止痛;三是通过膀胱经背俞穴与脏腑的联系调节脏腑气血止痛。本方法利用中医中药、针灸的优势,是一种疗效好、安全性高、操作简便的治疗PHN的方法。

    参考文献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092KB,1页)